×

李滨声漫画家作品,何不悠上一默 读后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8 04:39:05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对吗

对。报道漫画是漫画的一个品种,因借助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相映成趣,很受读者欢迎。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是对的,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三星铅笔》曾分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二等奖。

对。报道漫画是漫画的一个品种,因借助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相映成趣,很受读者欢迎。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是对的,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三星铅笔》曾分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二等奖。
对。报道漫画是漫画的一个品种,因借助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相映成趣,很受读者欢迎。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是对的,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

对。报道漫画是漫画的一个品种,因借助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相映成趣,很受读者欢迎。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是对的,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三星铅笔
对的。报道漫画是以报道真实事件为基础的一种漫画形式。一般以表现生动感人的故事为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歌颂道德风尚。
对。报道漫画是漫画的一个品种,因借助文字说明,画面与文字相映成趣,很受读者欢迎。报道漫画通常以组画的形式出现是对的,新闻漫画家李滨声,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三星铅笔》曾分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二等奖。

李滨声先生去世了吗

李滨声 新闻漫画家(1925-)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父亲是汉族,母亲为满族。父亲是私塾学历的知识分子,没上过洋学堂;母亲毕业于沈阳女子师范。
已出版著作有:漫画集《喧宾夺主》、《李滨声漫画选》、《我的漫画生涯》和《李滨声画集》,《画集》分为四卷:《漫画卷》、《京剧卷》、《民俗卷》、《综艺卷》。出版有漫画创作研究文章《漫画的夸张》、《用好漫画中的语言》等。
没有,老人很健康

画家李滨星同李滨声是一个人吗

不是的。
李滨声,新闻漫画家(1925-)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父亲是汉族,母亲为满族。
李滨星是常熟名声很高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画江南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渔舟唱晚,《江南春》、《湖光山色》等一幅幅意境辽远色彩斑斓的江南画卷跃然纸上。这原与他早年窝居古城常熟老街老巷老屋有关,或许旧时的“山塘人家”印象太深的缘故。

何不悠上一默 读后感

“何不幽生活一默”读后感
读完”何不幽生活一默“,感触颇多,看上去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身体硬朗,童心不泯,这是外人眼中的方成,此文用简单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方成老先生从早年到至今的一些经历,尤讲其妻子的事情和他的养生之道。
我尤其喜欢他与其妻子的故事,所以我为大家讲述一下,方成老先生的家里极为整洁干净,有时还会让人以为这是家居主妇的手笔。可是方成先生是一个人住。他的心中一直埋藏着自己的不朽爱情。方成生活中的女主角名叫陈今言。她跟方成至今仍然被誉为一对漫画夫妻。方成回忆着,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方成有一次去一所中学作演讲,认识了这学校的美术教师陈今言。陈今言毕业于辅仁大学油画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贤淑姑娘。1950年方成今言良缘喜结。第二年今言跟随方成到了《新民报》工作。今言的漫画作品影响最大的是那一幅《西太后的评语》,这幅漫画讽刺了在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条件下,有一些干部却摆阔气讲排场,大手大脚浪费人民的血汗钱的恶劣作风。这幅漫画曾经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当时新人有一种风尚,结婚之后马上要上班。方成和陈今言也是如此。婚后的陈今言,心情好,忙工作,理家务,有说笑。每一次回家,总是一边走一边唱的。方成说:那会儿我一听到她的歌声,就会去为她开门。今言生活简朴,吃穿从不讲究,老是穿一身蓝色干部服,她不喜欢逛公园。上街时候方成要是挎她胳膊,她不让。方成曾经多回跟她说:“买一件花衣服穿不好吗?”这话她听不进去。好在社会上刮来一股风,说苏联妇女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咱们女同胞也应当打扮打扮。漫画家李滨声还为此画了几张漫画:女同志都穿四个兜的干部服,显得男女难分。今言看了漫画,总算动心了。方成陪着她,去商店里买花布回来打算做旗袍。可惜的是,还没等今言去做花旗袍,另一股风又吹来了,那就是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穿花衣裳也在抨击之列。陈今言一生,终于没能穿上花旗袍。
1977年的夏天“文革”结束了。虽然今言还是少言寡语,可她脸上有时候有了笑容,还哼哼几句京剧唱段。这年6月17日这天,她照常一早就骑自行车出门上班。过了一会儿又骑车回来了,说胸口疼……方成赶忙把她送进了同仁医院。今言是心肌梗塞。她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医生抢救已经无力回天。生活还得继续,方成擦干眼泪,开始和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进行幽默理论的研究。然而,直到侯宝林先生去世也没弄清什么是幽默。幽默不止存在于我的漫画、杂文和理论研究中,而且大量地存在于他的日常生活中。
文章中妻子的逝去、爱喝酒、“红旗”被盗、与邻居间的对话,无一不透露出方成老先生幽默诙谐乐观的生活态度。 自己写的。。。。也有摘抄的地方。。。希望对你有帮助。。。

1981年至1999年间的中国漫画史?稍微详细一点~~急!!!!!!!

  1984年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参加第 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幽默漫画、科学漫画等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漫画家,有华君武、方成、米谷、廖冰兄、丁聪、张乐平、王乐天、英韬、江有生、李滨声、江帆、苗地、于化鲤、韦启美、詹同、毕克官、缪印堂、王复羊等。漫画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漫画漫谈》(沈同衡》、《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华君武)、《幽默·讽刺·漫画》(方成)、《中国漫画史》(毕克官、黄远林)等。198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成立。广大专业和业余漫画作者正在为繁荣发展中国漫画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特点主要是:①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兴起和发展的中国漫画,贯穿着一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斗主线。社会主义时期的漫画继承发扬了漫画的战斗传统,并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歌颂新人新事和适应群众多方面的审美要求上,进行了新的开拓。②中国漫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中国漫画队伍是由漫画家和广大业余漫画作者组成的强大队伍,不少漫画家正是在创作实践中从业余转变为专业的。③漫画与新闻事业的关系密切。漫画的主要阵地是报纸和刊物,这是由漫画特殊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④中国漫画的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简笔写意的,也有工笔线描的;既有追求大块黑白处理的,也有民间装饰情调的;既有单幅画和组画,也有长篇连续巨著;还有漫画速写、布画漫画、墙头漫画、照片剪贴、漫雕等等。⑤漫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既学习和借鉴外国漫画,也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越到后来,越更加有意识地追求漫画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漫画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香港:
  1987年10月,第一次香港金融危机,黄玉郎(股票)的噩梦开始,香港漫画业受到严重打击、低迷,黄玉郎(董事长)所经营的文化传信有限公司开始分盘
  1989年12月,黄玉郎被廉政公署ICAC查出挪用公款,股票假盘,入狱一年,与文化传信公司正式脱离关系,标志着90年代漫画业群雄割据,出狱后创立“玉皇朝集团”,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执笔创作漫画,开山之作《天子传奇》。
  1999年7月,正式成立“香港漫画家协会”,黄玉郎被选为会长,马荣成当选副会长,同年,香港漫画节开办
  内地:
  1981年,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同时国内出版漫画版,连环画形式
  1991年,中央一套,圣斗士(车田正美),漫画由海南美术电影出版社出版。
  90年至94年,漫画盗版最猖獗的两地:海南、四川

谁画漫画很好啊 急

好含糊的提问。。。。你是想问好的漫画家,还是要会画漫画的人教你窍门??前者的话,夏达,猪乐桃,颜开,林青慧。魔王S,几米(绘本,插画),寂地(绘本,插画),他们都很不错的。
颜开、正月、DR大吉、穆逢春、江南、张三疯、村人·阿尤、李雷雷、任翔和魔王S等。
画的好的,你可以从同学、朋友中去找啊,不一定要去请人画的,而且画的好的人也不会免费帮你画张画的,也不会特意赶车去你家帮你画的,至少要点酬劳啊,而同学朋友帮你画,你只要和她说声谢谢就ok了
我会我是美工 qq740369938 注明你的目的 私聊
个人比较喜欢北川美幸 水波风南的风格
你可以看看
国内的漫画名家作品展的丁聪、方成、田原、江帆、江有生、李滨声、英韬、苗地等8位著名漫画家,全部已年逾七旬,在国内漫画界享有极高声誉。
年轻的:黄玉郎,马荣成,Benjamin,颜开,阿恒,赵佳,游素兰 ,陈翔,郑旭升,姚非拉,猪乐桃 , 自由鸟,阮筠庭等。。。。。
日本的看下边链接有简介
http://www.txtku.cn/read.php?tid=57524
欧美的
Mike Mignola
《Hell Boy》作者,人物塑造上有别传统美式,大家都知道地狱男孩根本不是什么一脸正气的大帅哥,人物性格更复杂,画风简练。

Jamie Hewlett
《Tank girl》的作者,同时也是风靡世界的虚拟乐队Gorillaz的形象设计,不用我多说了,够他妈妈妈妈妈妈妈妈的酷!

Enki Bilal
南斯拉夫的漫画家,笔风有点忧郁、颓废,我自己很喜欢他的哥特味,有些作品明暗上保留了铅笔素描,从而显得另类,而且有很多红隙隙的血。

Robert Crumb
一个孤僻怪异的家伙,地下漫画的精英,对女人(性)充满了兴趣,不过从他的画风来讲,他更像是画讽刺漫画的主。

Geof Darrow
好家伙,有是一个基本平涂的家伙,书上说有点想《丁丁历险记》的画面感,人家是做动画的,接下去请不要停留在丁丁上了,他的内容血腥、死气,跟埃尔热的丁丁没一点关系。还有他有点丧心病狂地追求着画面上的细节部分。

李滨声的人物经历

自幼寄居沈阳外祖家中,外祖父翁恩裕民国初年是国会议员,后来回原籍,当时街邻多为知识界人,少有接触劳动人民机会,因此对于人生观的形成从根本上缺乏积极条件。少年时代从师学画。年届学龄值“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造成治安混乱,外祖父在家中设私塾,组织亲友儿孙共7人同窗开蒙,念《三字经》、《百家姓》。四年后以同等的学历插班到沈阳(当时已改称奉天)市第五小学高小一年级就读。小学毕业继上中学,当时叫“国民高等学校”,学制4年。1941年毕业后曾在银行当过练习生和准行员。1943年参加协和京剧研究会。1944年年满19岁,按当时伪满的兵役法须应征,行贿100元逃避过兵役,改为“勤劳俸仕”(备战劳工)一年,即在一个叫“藤仓橡胶株式会社”的战备厂义务劳动。未到期满中国胜利,日本投降被解放。1946年春迁来北京,插班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系,1949年毕业后,又入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学习。同年9月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委文委美术组任干事。50年代他的富有“京味幽默”的漫画即引人注目。所作新闻漫画常以组画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喧宾夺主》、《三星铅笔》曾分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二等奖;漫画《丫环带路》获全国漫画展佳作奖,漫画《迎客松》获首届 “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1950年至1951年夏,于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任雕塑组创作员。1951年6月至1952年9月于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任《北京工人》杂志美术编辑。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和“读者来信组”的支持下,对于开拓“内部讽刺漫画”做了试探(解放初期报刊上只登“国际漫画”和镇反漫画)。由于有些漫画社会反响不错,曾被嘉奖并被选为第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1952年后任《北京日报》美术编 辑,1957年在列席北京市宣传工作会议和市人代视察中,由一张漫画《没嘴的人》被指控为攻击社会主义,划为右派分子,受二类处理,劳动改造。1978年平反,恢复工作,又工作十年,1987年评为高级编辑,于1987年离休。1994年7月被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授予首届“金猴奖”,和中国漫画“金猴荣誉奖”。又被政府授予“特殊津贴”。 2005年6月20日,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李滨声先生《燕京画旧》首发式”在老舍茶馆举行。2015年6月2日,李滨声九十岁寿辰,徐鹏飞、常铁钧、徐进、张耀宁、刘曼华、肖承森、王立军、赵春青等漫画家齐聚为老人家贺寿 。

急需一份中国漫画历史进展的作品列表!!!

我知道的国漫如下:
秦时明月(算是很成功了吧)
魁拔(貌似还不错)
纳米核心(看了宣传片还不错)
十万个冷笑话
明崇祯陈老莲绘《水浒叶子》(不知算不算)— 1900年义和团运动《射猪斩羊图》—1903年上海《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辛亥革命前后《袁世凯骑木马》(张聿光)、《内阁总理》(何剑士)、《老猿百态》(钱病鹤)、《官与民之担负》(马星弛)等—五·四时期《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等(这些是漫画传单)《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沈泊尘)、《民气一致之效果》(马星弛)等(这些是作品)—杜宇的《国耻画谱》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家的个人画集 —1918年沈泊尘创办的《上海泼克》—20年代 丰子恺的子恺漫画在《文学周报》发表—30年代《时代漫画》、《漫画生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漫画界》等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成立了漫画界救亡协会,并出版会刊《救亡漫画》— 解放战争时期 米谷《蒋小二过年,过了今年没明年》等—国建至八十年代1950年创刊的《漫画》月刊(米谷主编)历时10年。—《漫画漫谈》(沈同衡》、《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华君武)、《幽默·讽刺·漫画》(方成)、《中国漫画史》(毕克官、黄远林)等。
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北宋画家李唐《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
元朝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所作的《二马图》
明宪宗画过的《一团和气图》
清初八大山人《牡丹孔雀》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两峰《鬼趣图》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谢缵泰的《时局图》
杜宇创作的《国耻画谱》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家个人画集
沈泊尘的《工学商打倒曹、陆、章》、马星驰的《民气一致之效果》
蔡若虹的《苦从何来》、张仃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华君武《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的后台》
米谷《蒋小二过年,过了今年没明年》
丁聪的《现实图》
沈同衡《春梦图》、《送葬曲》
如果想要更详细的,可以自己百度一下华君武、方成、米谷、廖冰兄、丁聪、张乐平、王成喜、英韬、江有生、李滨声、朱宣咸、江帆、韦启美、詹同、毕克官等人的作品

老夫子的冯骥才文

作者:冯骥才1996年我从埃及回国途径新加坡的时候,在书摊上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名为《老夫子》的漫画图册,经友人介绍才知道“老夫子”已经享誉四海。但是,这个“老夫子”已经不是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天津漫画家朋弟的手笔,作者名叫王泽!我曾看过天津老漫画家黄廉的文章,指责这位自60年代起在香港发表了大量关于“老夫子”的漫画故事的王泽,有剽窃朋弟之嫌,并且在香港《漫画读物》上用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愤愤不平。王泽生后在天津,原名王家植,50年代在文化宫做美术干部,60年代到香港,开始在报端发表题为“老夫子”的漫画故事。后来我翻看了王泽的《老夫子》,可以断定,在人物造型与性格设计上, 王泽确实搬用了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所独创的漫画人物。何况连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三四十年代,由于现代都市的发展,大众文艺进入读图时代,对于都市紧张生活具有调节功能的幽默漫画应运而生。在当时家喻户晓的便是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和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等。朋弟原名冯棣,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创作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作品更多发表在《新天津画报》、《庸报》、《益世报》、《银线画报》、《三六九画报》、《一四七画报》等报刊上。他笔下的老夫子创造了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遗老少性质的平民形象,新旧事物与观念在其身上强烈地冲突着。而且这个人物既天真又迂腐,既憨厚又狡狯,既有正义感又喜爱弄些小聪明,通过这一复杂人物多棱镜般地折射了社会的斑谰与荒诞,对于现实生活不无批判精神;特别是由于这种小人物常常处于尴尬与无奈,而分外惹来读者的亲切,及至同情;因此老夫子在那个时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漫画人物,而且由于朋弟身处社会底层,漫画具有很强的市井色彩,自然就与都市的大众生活溶混在一起。及至50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天祥商场的旧书铺花上一两角钱仍然可以买到一本旧日的《老夫子》,可见当时发行量之巨,流行影响之广。如今京津一带50岁以上的人脑子里大都印有老夫子那个笑话百出的形象。但是在50年代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改变,不入时的老夫子形象便渐渐从社会生活淡出,作者朋弟本人也黯然下去,1957年初社会思想松动的那一阵子,朋弟兴致忽高。画了一幅《白薯出土》,刊在《北京日报》上。漫画家李滨声还写了一篇短文《介绍老白薯》,为他鼓掌鼓励。说“我祝贺年已知命的漫画家重新提笔作画,并希望今后‘老白薯’经常出现在漫画的花坛上”。但紧跟着的“反右”,把他俩一人一棍打翻在地。从此,朋弟再不敢轻举妄动,真的消隐得无影无踪了。这昔时的文化便成为一种被妄却的历史。然而这时,香港却冒出了一个老夫子,还有老白薯。在这里,虽然将老夫子后脑壳的发辫去掉,大腿加长了一些,还把老白薯的上衣换了一件,名字也改了一个字(把“老白薯”改称“老蕃薯”),但基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却与朋弟笔下的人物全然一样,这就是王泽之所为了。这种笨拙的剽窃术,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但由于当时香港和内地隔绝,信息不通,便使得他瞒天过海,并家喻户晓起来。前年,我在大树画馆接待了一位来自海外的画家,他自称王泽。这位王泽先生说他曾在天津生活近30年,对津门感情尤深。谈话中才知道他居然就是海外《老夫子》的作者王泽。我当即问他“您认不认识朋弟?”他说:“认识认识,很熟。”就此一句,随即便回避了这个问题。当时,我想到了黄冠廉先生那篇文章,并想起王泽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一直讳言于朋弟二字,这了避免客人难堪,我也跳开了关于老夫子的话题。其实依我看,王泽先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谈到朋弟。搬用和套用自古有之;话说明白,万事皆无。王泽生于1926年,朋弟生于1907年,当年朋弟大红在紫之时,王泽正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美术青年,由钦佩到模仿,直到搬用,并非不可思议。此外,王泽先生的老夫子虽然源自朋弟的老夫子,其中也有某些他自己的再创造。因为王泽的老夫子已是当代老夫子,与朋弟的老夫子相隔半个世纪。时代不同,生活不同,艺术的取材也不同。因此画中的社会批判性少了,生活幽默成分多了;原先那个使生活现实频频出丑的人物,如今已变成纯粹“解人颐”的笑料;内容上还增添很多现代生活的情趣与细节。在艺术上,朋弟的老夫子皆为早期漫画的四联形式,四联漫画的结构如同古代的绝句诗,结构方式都是起、承、转、合;而王泽的老夫子多用六联方式,增加了情节过程,可能受到了,迪斯尼卡通画和欧美现代漫画的影响,而且,作品中也有他自己一些漫画发现。但是,老夫子的人物原型—无论是形象造天时还是性格设计(包括性格因素和心理特征),毕竟全是朋弟的创意。别忘了,连“老夫子”的“大名”也是人家朋弟的呢!而且,将王泽的“老夫子”和朋弟的“老夫子”比较一下,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还是形象细节,都毫无两样,一目了然。但在其生动性与审美价值方面,王泽比起朋弟还差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若比一比线条的功力,王泽在山下,人家朋弟却高高地站在山上。这也是原创者与模仿者的最真实的区别了。故而应该说,倘若没有朋弟,决不会有王泽的老夫子。但确认了朋弟的原创,并不因此就掩盖王泽也有一定的才能,相反,把老夫子的生命延续到当代,倒有王泽的“功绩”。让我们感慨万端的倒是,晚年的朋弟甚是凄凉,他死于1983年。据黄冠廉说朋弟去世之前,曾偶然见过王泽模仿的《老夫子》,但他表情淡然,默不作声,心中的苦涩却可想而知;他一生画了1200幅漫画,到头来,手中的艺术被多年的“革命风暴”扫荡得空空如也,毕生创造的人物又被人全盘端去。想一想他最终的人生境况,真如一片冰天雪地!而如今出版的《中国漫画史》居然没有朋弟的名字;几种怀旧式的《老漫画》,也全然不见“老白薯”和“老夫子”的影子。漫画界何故又对朋弟如此苛刻?可是,王泽的“老夫子”却红遍四海,被人戴上“漫画大师”的桂冠,并真的达到了“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夫子漫画”,进而王泽在台北还成立了会员制的“老夫子俱乐部”,拍摄电视电影,利用商业手段来运作,甚至已经企业化了。那么,曾经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或天津的王泽是不是也应该找一个什么机会纪念对他有过大恩大德的老乡朋弟呢?也好对历史、对乡亲、对漫画史有一个叫人心服口服的交待。其实即使不交待,历史也不会弄错;糊涂的往往是现实,清楚的必定是历史。而对于如今的京津文化界来说,我们倒是应该记住朋弟这位曾经给过一代人开怀欢笑、才华非凡的艺术,尤其是美术界更应做朋弟艺术之研究,使其在中国漫画史上占有理所当然的一席之地—即让历史记住他!历史是健忘的。如果它还没有记起,我们有责任提醒它。1999.07摘自《文化发掘 老夫子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