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夜】是谁的作品
- 2、知秋的中国画《知秋》
- 3、中国画四条屏一般多大比较好看?
- 4、春江水暖是谁画的
- 5、什么时候的雪可称为瑞雪
- 6、长青是什么意思
- 7、《岁寒三友图》为什么是三友
- 8、墨梅的创作经历
- 9、喜鹊登梅是什么意思
- 10、端午节在不同朝代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夜】是谁的作品
无语。。有很多啊,你问的是哪个?有没有段落参考一下啊?
写<夜>的作家太多了
朱宣咸1959年作品
美术家朱宣咸1959年创作的作品《夜》,画面虽然表现的是清风明月下的夜晚,幼儿园的阿姨正在细心地照看熟睡中的孩子。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伟大祖国母亲温暖怀抱的感受。像一支温馨祥和、宁静优美的小夜曲,格调新颖,意境深远。
该作品入选1959年“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59年“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2年又被入选“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年来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00年被邀请参加“中国百年版画展”,后入编《中国百年版画(1900--2000)》。
1960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评论认为:“朱宣咸以清风明月为基调的《夜》,是一首歌颂新事物的小夜曲,格调新颖、意境深远、感人致深”。著名画家、著名美术评论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主编力群盛赞该作品是中国版画的精品,至今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知秋的中国画《知秋》
朱宣咸的水墨画,水墨淋漓,笔意老辣,浓淡有致,构图严谨。取苏轼诗“春江水暖鸭先知”为切入点的作品《知秋》,朱宣咸似乎故意反苏轼之意而用之,表现了“秋江水凉鸭先知”的伤秋惜时,画中荷叶残败、荷花凋零,一鸭回眸,孤零零、冷清清,似有惜别,画家深意尽在其中。他对诗词的运用不是图解式的,是朱宣咸根据自身感受和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用画的意味倾吐了出来。
中国画四条屏一般多大比较好看?
没有标准尺寸的。
例如:
清代四条屏
【作者】蒲华
【名称】《梅兰竹菊四条屏》
【说明】:纸本,立轴纵163厘米,横38厘米。
此为清蒲华的“梅兰竹菊四条屏”。纸本,立轴,纵163厘米,横38厘米。
【年代】近现代
朱宣咸《梅兰竹菊四条屏》
【作者】朱宣咸
【名称】《梅兰竹菊四条屏》
【说明】:纸本,立轴,纵166厘米X横16厘米(X4)。
扩展资料:
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
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紧挂相联,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屏条最早从宋代开始流行用书画裱成条幅来装饰壁面,称为屏幅分为独景和通景两类。张挂通景画屏时,必须顾及次序。独景数条,有的在内容上亦有联系。
例如:春夏秋冬四景屏,虽各自独立但却有固定的次序。至明清时发展为4-12幅画面,拼接成整体的一幅连屏。称为“通景屏”。
每一条屏条,要求裱的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一般都用一色浅米色或浅湖色绫绢装裱,通常尺寸比立轴要短,并排挂在一起,中间不露出墙壁,两端用色锦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梅兰竹菊四条屏
百度百科_屏条
春江水暖是谁画的
朱宣咸国画1978年作品。
美术家朱宣咸的中国画作品《春江水暖》,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颇具诗情画意的意境。
什么时候的雪可称为瑞雪
“瑞雪”没有特定的时间,一般的瑞雪是指过程和缓、雪量适中的降雪。
适量的雪能杀虫保温,又能提供庄稼水分,而不会压垮庄稼,所以被视为丰年的预兆。出处:南朝陈张正见的《玄圃观春雪》诗中:“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
示例:峻青诗词《秋色赋瑞雪图》:“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画朱宣咸中国画《瑞雪红花图》图”。
朱宣咸美术作品:中国画《瑞雪红花图》,版画《瑞雪人家》。
长青是什么意思
长青:长久青绿。
例:我们的友谊长青。
“常青”和“长青”都是形容词,义同,可以通用,一般写“常青”的居多。这两个词原用于形容植物,引中用于形容其他事物,以作比喻,如“冬夏常青”、“万古长青”
长青有5种不同释义,具体如下:
1、长青:汉语词语
长青,读音cháng qīng ,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常黑。喻永不衰败,永存。如:松柏长青、万古长青。
2、长青:朱宣咸中国画作品
朱宣咸作品《长青》, 中国画,135.5×67cm,1989年作。
3、长青:辣椒品种
中晚熟棒形椒,植株生长势中等;果实长棒形,果长18.5厘米,宽2.6厘米,青熟果深绿色,果表光亮,前后期果实一致性好,商品性优;肉厚质脆,辣味较强,口感好,坐果力强,耐贮运。
4、长青:内蒙古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长青, 男,蒙古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北京大学信息专业学士、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香港大学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5、长青: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长青乡
衡山县长青乡属涓水流域,境内地势平坦,地貌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东面靠涓水,北面靠昌水。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乡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是衡山岳北通往湘潭青山桥镇的主要口岸。033县道从松柏桥直达白果镇与314省道相接,乡内村村通公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青:辣椒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青:内蒙古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青:朱宣咸中国画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青: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长青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青:汉语词语
《岁寒三友图》为什么是三友
《岁寒三友图》只为松,竹,梅。
松树、竹子、梅花在宋代人赵孟坚手里,就成了一副“ 插花艺术画 ”的鼻祖。
而松、竹、梅的寓意,一向都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韧无惧。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这三者常常用于文人素材里,受尽褒扬。
整幅画里最多的便是留白,这是在艺术创作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倒不说一定会让人觉得思绪飞扬,引发无尽想象,至少从视觉上来说是一种解放。
我自己也比较偏好在画作里做过多的留白处理,看起来简单又轻松。
所以对于朱宣咸的这幅中国画版本的《岁寒三友图》,第一眼的时候真的就是很喜欢,完全没有想要去欣赏的欲望。因为这种感觉让我压抑,让我觉得不够放松,甚至还让我觉得有些恐惧。
只能说自己真的是个伪艺术派。
对于为什么是岁寒三友而不是四友五友,历史上总是说与苏轼有关。
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从轻定罪,安置黄州( 今湖北黄冈 )管制。
苏轼初到此地,心情苦闷。之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他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还是窘迫,便向黄州府讨来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
这块地,当地人唤作“ 东坡 ”,这也是他号称“ 东坡居士 ”的由来。
苏轼在东坡栽了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 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
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
后来,仁人志士对三者,是借此来体现自己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是吉祥的象征。
在这三友里,从小最爱的便是竹了。
春天里爱去竹林里挖竹笋,沾上一身的竹笋毛,晚上奇痒难忍,第二天还是乐呵呵地拿着镰刀和锄头到处挖挖砍砍。
毕竟,竹林不是自家东西,挖起来胆战心惊的,还是很有刺激感。
后来读郑板桥的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背得滚瓜烂熟。
也在刚开始学画不久,去给竹子写过生。
后来,我就再也没去过了。
安慰自己,四十岁学国画的时候再画竹子吧,还是不要随便就去玷污人家高贵的身份。
关于梅花,倒不觉得有多喜欢。
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见不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场景,自然感受不到白雪皑皑下,洁白世界里清幽的香气。
也是一大遗憾了。
好像松树在南方也挺少,针叶植物自然存在于温带,亚寒带比较多。
梅花和松树能够抵御严寒,我丝毫不反驳。
至于竹子的品格,我第一反应便是竹笋好吃,大熊猫也喜欢,还能清热去火。如果郑板桥老师知道有人这么想,会不会气得直说“ 孺子不可教也 !”
(完)
相关文章:
《洛神赋图》人神注定相隔,后来我们没有在一起
《汉宫春晓图》后宫佳丽有三千
回眸一笑百媚生
《五牛图》作为十大名画,为什么不出名
我是青木谷家: 自由撰稿人,伪艺术派,认真写文,身高二米二的医学生。
喜欢画画、手帐、艺术等的朋友可以关注本号,每天都会更新文章哟~
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呗,爱你们???~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1天
墨梅的创作经历
朱宣咸中国画梅花艺术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一.墨梅时期:从1943年到1949年,朱宣咸在浙江和上海期间,他在中国画领域所创作的梅花多以墨色为主,这是朱宣咸梅花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他的梅花几乎找不到设色的效果,枝干枯涩、逆笔而上、好似孤独的枝干在寒冬中艰难的伸展,体现出梅花梅枝所饱含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正是其自身在这个时期景况的一种映照。 二. 白梅时期:从1949年底到1989年在重庆工作期间,朱宣咸的梅花创作开始更多的出现了以白梅为代表的第二个阶段。白梅时期相较墨梅时期,画中梅花似乎明显少了许多的干涩,趋于一种刚柔并济,花朵清丽、白梅报春、朵朵争艳。三. 红梅时期:从1989年到2002年,他的梅花创作进入了以大量红梅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红梅时期一扫而空了白梅时期的洁身自好,冰清玉洁,含蓄孤傲与婉约的艺术特点,而代之以极其热烈、奔放、老辣、包容与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喜鹊登梅是什么意思
以兆好运。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也是征兆吉祥的雕刻题材。民间常把喜鹊登梅的作品陈列家中,以兆好运。喜鹊叫声婉转,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象征好运与福气。梅,古代又称“报春花”。
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民间传说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见。因此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中国画作品有:齐白石《喜鹊登梅》、徐悲鸿《红梅喜鹊》、朱宣咸《喜鹊闹梅》。
扩展资料:
喜鹊登梅的由来:
文人墨客喜爱梅花的精神,民间则喜欢梅花的吉祥寓意。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寒梅报春,“春夏秋冬春为首,梅李桃杏梅占先”。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亨通顺利;结子为“利”,象征事业有成;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此外,梅还是“天下尤物”,是美的象征,始于南北朝的“梅花妆”,在古代流行了一千多年。以梅花为题材的吉祥画,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喜鹊登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梅花:文人重其精神 百姓爱其吉祥
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汉族民间传说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见。因此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也是征兆吉祥的雕刻题材,汉族民间常把喜鹊登梅的作品陈列家中,以兆好运。还是黄山的一个景点,菜谱中也有以此为名的。
喜鹊鸟登上了梅花树枝头。
在中国传统里属于吉祥象征。
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也是征兆吉祥的雕刻题材。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民间传说7月7日晚上所有的喜鹊都会飞到天河,为牛郎和织女架起喜鹊桥相会。喜鹊登梅意味着吉祥、喜庆和好运的到来。
中国画作品有:齐白石《喜鹊登梅》、徐悲鸿《红梅喜鹊》、朱宣咸《喜鹊闹梅》。
扩展资料:
喜鹊登梅由来:
文人诗人喜欢梅花的精神,而民间喜欢梅花的吉祥意蕴。梅开五瓣,象征着五福。据记载,古人以梅入画始于南北朝,至唐代已出现画梅名家,如于锡等。到了宋代,更是名家辈出,梅画之多,堪称历朝之最。
梅花于此时,不仅成为“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一,还确立了百花之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喜鹊登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梅花:文人重其精神 百姓爱其吉祥
端午节在不同朝代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变成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先秦时期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