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中国北宋钱币的说说
- 2、朝代通宝按时间顺序的排列
- 3、关于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的钱币名称,急,快
- 4、宋代古钱币最新价格表 宋代古钱币有哪些
- 5、古钱币哪个朝代的值钱 [古钱币朝代,名称对照表]
- 6、太平通宝的简介
- 7、所有宋朝铜钱的名称
- 8、中国最贵的20个古钱币
- 9、1023年的通鉴记载
- 10、谁知道古代至今的钱币的资料???
关于中国北宋钱币的说说
1、 两宋钱币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是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绘画、书法、雕塑、书籍雕版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结晶的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之势。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两宋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最早发行了记年钱。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钱背开始记年,所铸钱“淳熙元宝”背上标有“七”字,表明此钱铸造于淳熙七年,比欧洲的记年钱早了300多年。
二、最早发明了纸币。北宋真宗年间,由当时四川的富商首创“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年号钱最多。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
四、出土量最大。宋朝的铸量不一定最多,但宋钱的出土量是最大的。在湖北黄石的西塞山,一次就曾出土了11万公斤的钱币。此外在我国其它地区也有大量宋代钱币出土。
五、最先创造由皇帝亲笔书写的钱文——“御书体”。宋太宗赵光义开始自题钱文“淳化元宝”,而宋徽宗赵佶更是以独创的瘦金体书写了“崇宁、大观”通宝等。
六、钱币的流通区域性明显。当时的中原、华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通行用铜钱,四川则使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是铜、铁钱并用,广东是兼用金银。此外,全国各地皆有流通纸钞,或限于某一地区,或可通行全国。
七、钱币的面额复杂,名称变化多。宋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当五百等不同的面额,经常是一纸命令就把当十钱改作当五钱行使,经常变动。宋钱的宝文名称不一,更是增加了混乱。其铜钱有元宝、通宝、重宝等,铁钱有珍宝、之宝、洪宝等一二十种之多。
八、钱文书法多样。宋朝的钱文书法多样,有创新、对称、复合等特点,且多出自名家,从御书体“淳化元宝”行书、草书入钱文始,篆、隶、行、草、楷等五体具备,篆书体中又有九叠篆文“皇宋通宝”,楷书中有徽宗的瘦金书,书法或秀丽妩媚,或苍劲挺拔,神采飞扬,气象万千,形成了宋钱书法艺术的特色。
宋元通宝
宋代的第一种铸钱是“宋元通宝”,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当时四川及福建出铁钱。福建所出铁钱,背郭清晰,铸工颇精,大受欢迎,于是又推出一种直径4.2厘米的当十大钱,书法铸工均不错,背穿上有一个圆点,可能是一种纪念钱,现存世不多。这两种“太平通宝”都为五代风格,而铸工精整,深厚淳朴可比开元钱。
淳化元宝(金币)
淳化元宝(金币背面)
“淳化元宝”是宋太宗改元为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时所铸,是最早的“御书钱”,钱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均为宋太宗所书。此外四川等地所铸的淳化铁钱,钱文也有御书体的。五台山出土发现有金质“淳元元宝”供养钱,背上左右有佛像。在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又铸行了“至道元宝”,钱文也有真、行、草三体。
宋真宗即位后,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按例出“咸平元宝”铜钱,钱文楷书,直径2.4厘米,钱文旋读。有种大钱直径有4.2厘米,钱文也有正楷,旋读。此钱书法尚可,应为流通币。但此外还有一些阔边大、小钱,文字铸工粗精不一,未必是政府发行的流通货币,或许都有纪念性,数量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铸行“景德元宝”铜钱,钱制同前,钱文为楷书,是御书钱。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铸“祥符元宝”,有背文星月及光背无文两种。另外有一种阔边钱,有当十、当五两种,也是分背星月和背无文。此外还铸有“祥符通宝”,为御书钱,有大小两种,是用来赏赐大臣的,故而铸量较少。从此也开始了“元宝”、“通宝”同时流通的情况。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铸“天禧元宝”。
皇宋通宝(九叠篆)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间改元九次,也发行了九次年号钱。在这段时期里宋朝的钱监增多,管理上却不十分严格,各地钱监所出的钱,版式铜质差别颇大,铸工精细程度也相去甚远。天圣年间所出的“天圣元宝”,明道年间所出的“明道元宝”,以及景祐年间所出的“景祐元宝”,钱文书法皆有篆、楷两种,其直径轮廓也完全相同,为“对钱”。这一阶段的铁钱,仍有当五、小平两种。宝元年间,因为年号带有“宝”字,用为钱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宝”,有铜、铁两种,铜钱版式较多,一般篆、楷成对。此外有一种篆书体钱——九叠篆“皇宋通宝”,或称之为“九叠皇宋”,应为一种赏赐钱,铸工精美,数量极少,为极罕见品。庆历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进攻陕西等地,宋朝派兵讨伐,因而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解军需之用,此钱直径2.9厘米,钱文楷书,有顺读、旋读两种;又有当十铁钱,直径3.2厘米。两国交战延续了三年,北宋国力大损,钱币不断减重,同时又大量地发行纸币,因而造成物价上涨,至战争结束时改当十钱为折三流通。至和年间,曾铸行“至和通宝”和“至和元宝”,小平铜钱,光背无文,有篆、楷两体成对,大小两种。此外有“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嘉祐元年出“嘉祐元宝”及“嘉祐通宝”,皆为小平钱,铜质。
北宋虽然在对外关系上备受诟病,但从内政来说无可厚非,包括我们后来说到它国内起义频繁,但相对而言也是封建王朝中较少的。如果没有强敌在外,遇到个中兴之主延缓救命也未尝可知。北宋钱币也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巅峰,不仅数量大、版本多、铸造精美,而且钱文瑰丽华美,隶书、篆书、真书、草书、行书、楷书、瘦金体等等皆在钱币上有过展示。北宋铜钱是玩钱币的朋友永远绕不开的丰碑。
北宋铜钱从宋元开始,到靖康结束,历经九帝三十种钱币。这里面有最不值钱的元丰通宝,也有大名鼎鼎的靖康元宝,还有国宝级的几种钱币。版式成千上万,变化无穷,它们整体构成了北宋铜钱的传奇。
北宋铜钱一般数量巨多,而且随着近年的基建工程,发掘越来越多,曾经有钱窖一次性出土几十吨铜钱。这么大量的铜钱,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并不是坏事,而是天大的好事,这才能以最低价格玩好自己的爱好。虽然古代的GDP表现形式主要是粮食,我们很难看到,但北宋铜钱的数量也见证了它辉煌灿烂的经济成果。
北宋铜钱上的书法艺术已经是到了极致,这么多种书法在一朝的钱币出现,为历朝历代都绝无仅有的。行书飘逸,豪放不羁;隶书古拙,返璞归真;篆书圆润,曲折回荡;真书沉稳,卓尔不凡;草书流畅,肆意而为;更有九叠篆、瘦金体等各具特色的书法形式,让人爱不释手,叹服不已。
北宋铜钱的形制基本奠定了此后的规制,小平钱为一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都顶相应的小平钱。其实北宋很少有虚值大钱,与之相比其余朝代不乏当百、当千甚至当万等各种虚值大钱,纯粹掠夺百姓财富,与民争利。
北宋铜钱的版本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有显著特点的一般都是名誉品,有些字体的俯仰进退也成为各种版本,但也受到过争议。北宋铜钱介绍到这里,下次见面不知道是介绍南宋钱币,还是明清呢?
嘉佑铸造的钱币为嘉佑元宝和嘉佑通宝,但是都属于仁宗钱的末品。
铜质不精、铸造相对粗糙,存世量虽然巨大,但是历经千年的磨损或者腐蚀,钱文大多并不好看。
嘉佑元宝和通宝的文字都是真、篆成对,旋读、光背,由于数量大、制造局多,各小版本极多极繁。《北宋铜钱》一书将嘉佑元宝分为32个版本、将嘉佑通宝分为33个版本;日本人小川浩着《新编符合泉志》一书将嘉佑元宝12个版本、嘉佑通宝分为16个版本。
个人觉得后者分类较为科学,前者很多版本并不得到认可,主观因素比较大。
嘉佑是宋仁宗于1056年9月到1063年使用的年号,一共使用了八年。嘉佑一词的意思就是上天的降福和保佑,估计这时候年迈的仁宗也多疾多病,希望这个年号能给他带来好运。苏轼的不朽文集也命名为《嘉佑集》。字面的意思如此美好,自然也算是吉利的钱文。
1、 两宋钱币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是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绘画、书法、雕塑、书籍雕版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结晶的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之势。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两宋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最早发行了记年钱。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钱背开始记年,所铸钱“淳熙元宝”背上标有“七”字,表明此钱铸造于淳熙七年,比欧洲的记年钱早了300多年。
二、最早发明了纸币。北宋真宗年间,由当时四川的富商首创“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年号钱最多。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
四、出土量最大。宋朝的铸量不一定最多,但宋钱的出土量是最大的。在湖北黄石的西塞山,一次就曾出土了11万公斤的钱币。此外在我国其它地区也有大量宋代钱币出土。
五、最先创造由皇帝亲笔书写的钱文——“御书体”。宋太宗赵光义开始自题钱文“淳化元宝”,而宋徽宗赵佶更是以独创的瘦金体书写了“崇宁、大观”通宝等。
六、钱币的流通区域性明显。当时的中原、华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通行用铜钱,四川则使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是铜、铁钱并用,广东是兼用金银。此外,全国各地皆有流通纸钞,或限于某一地区,或可通行全国。
七、钱币的面额复杂,名称变化多。宋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当五百等不同的面额,经常是一纸命令就把当十钱改作当五钱行使,经常变动。宋钱的宝文名称不一,更是增加了混乱。其铜钱有元宝、通宝、重宝等,铁钱有珍宝、之宝、洪宝等一二十种之多。
八、钱文书法多样。宋朝的钱文书法多样,有创新、对称、复合等特点,且多出自名家,从御书体“淳化元宝”行书、草书入钱文始,篆、隶、行、草、楷等五体具备,篆书体中又有九叠篆文“皇宋通宝”,楷书中有徽宗的瘦金书,书法或秀丽妩媚,或苍劲挺拔,神采飞扬,气象万千,形成了宋钱书法艺术的特色。
宋元通宝
宋代的第一种铸钱是“宋元通宝”,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当时四川及福建出铁钱。福建所出铁钱,背郭清晰,铸工颇精,大受欢迎,于是又推出一种直径4.2厘米的当十大钱,书法铸工均不错,背穿上有一个圆点,可能是一种纪念钱,现存世不多。这两种“太平通宝”都为五代风格,而铸工精整,深厚淳朴可比开元钱。
淳化元宝(金币)
淳化元宝(金币背面)
“淳化元宝”是宋太宗改元为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时所铸,是最早的“御书钱”,钱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均为宋太宗所书。此外四川等地所铸的淳化铁钱,钱文也有御书体的。五台山出土发现有金质“淳元元宝”供养钱,背上左右有佛像。在宋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又铸行了“至道元宝”,钱文也有真、行、草三体。
宋真宗即位后,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按例出“咸平元宝”铜钱,钱文楷书,直径2.4厘米,钱文旋读。有种大钱直径有4.2厘米,钱文也有正楷,旋读。此钱书法尚可,应为流通币。但此外还有一些阔边大、小钱,文字铸工粗精不一,未必是政府发行的流通货币,或许都有纪念性,数量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铸行“景德元宝”铜钱,钱制同前,钱文为楷书,是御书钱。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铸“祥符元宝”,有背文星月及光背无文两种。另外有一种阔边钱,有当十、当五两种,也是分背星月和背无文。此外还铸有“祥符通宝”,为御书钱,有大小两种,是用来赏赐大臣的,故而铸量较少。从此也开始了“元宝”、“通宝”同时流通的情况。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铸“天禧元宝”。
皇宋通宝(九叠篆)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间改元九次,也发行了九次年号钱。在这段时期里宋朝的钱监增多,管理上却不十分严格,各地钱监所出的钱,版式铜质差别颇大,铸工精细程度也相去甚远。天圣年间所出的“天圣元宝”,明道年间所出的“明道元宝”,以及景祐年间所出的“景祐元宝”,钱文书法皆有篆、楷两种,其直径轮廓也完全相同,为“对钱”。这一阶段的铁钱,仍有当五、小平两种。宝元年间,因为年号带有“宝”字,用为钱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宝”,有铜、铁两种,铜钱版式较多,一般篆、楷成对。此外有一种篆书体钱——九叠篆“皇宋通宝”,或称之为“九叠皇宋”,应为一种赏赐钱,铸工精美,数量极少,为极罕见品。庆历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进攻陕西等地,宋朝派兵讨伐,因而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解军需之用,此钱直径2.9厘米,钱文楷书,有顺读、旋读两种;又有当十铁钱,直径3.2厘米。两国交战延续了三年,北宋国力大损,钱币不断减重,同时又大量地发行纸币,因而造成物价上涨,至战争结束时改当十钱为折三流通。至和年间,曾铸行“至和通宝”和“至和元宝”,小平铜钱,光背无文,有篆、楷两体成对,大小两种。此外有“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嘉祐元年出“嘉祐元宝”及“嘉祐通宝”,皆为小平钱,铜质。
宋英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铸“熙宁元宝”,皆小平铜钱;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铸“熙宁重宝”当十钱,这是为经略西北边陲所出,后来不断减重,以致于此钱版式较多。到熙宁六年时(公元1073年)改为折三使用,后又改为折二,从此每年发行折二钱。此外还有“熙宁重宝”铁钱,有小平、当五两种,钱文楷书旋读。熙宁小平钱中有背文记监的。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出“元丰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铁钱,钱文篆行成对。版式颇多,有传为苏轼所书的“东坡元丰”。神宗在位时期,平均每年铸钱四百多万贯,在宋朝是铸得最多的。
宋哲宗时期铸过三种钱,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铸“元祐通宝”铜铁钱。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篆楷成对,小平钱中有背文“陕”者,较少见;铁钱有折三钱,钱文篆、行成一对。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出“绍圣元宝”及“绍圣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篆行成对,另有隶书小平钱,较罕见。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也都成对。通宝钱中有铜铸小平一种,钱文楷书,光背无文。通宝铁钱也仅见小平一种,此外有铁母钱,背有“施”字的极罕见。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铸“元符通宝”,有铜、铁两种,均有小平、折二,篆、行成对。此钱书法较精美,气势雄浑。铁钱有一种“元符重宝”,为折二钱,书体清秀,传世不多,极为罕见。
朝代通宝按时间顺序的排列
开元通宝 嘉庆通宝 崇祯通宝 康熙通宝 乾隆通宝 道光通宝
通宝自唐代始,一直沿用到清代,为方孔钱,意为“通用宝货”,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始不再以重量为名称。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关于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的钱币名称,急,快
王朝 皇帝名 在位 発行銭币
秦
(前221~206) 始皇帝(瀛政) BC221~BC210 秦半両(重十二铢)
二世皇帝(瀛胡亥) BC210~BC207
三世皇帝(瀛子婴) BC207~206
前汉
(前221~23) 高祖(刘邦) BC206~BC195 三铢半両?楡荚半両
恵帝(刘盈) BC195~BC188
少帝恭(刘恭) (摂政) BC188~BC184 八铢半両
少帝弘(刘弘) (摂政) BC184~BC180
文帝(刘恒) BC180~BC157
景帝(刘启) BC157~BC141
武帝(刘彻) BC141~BC87 三铢半両?群国五铢
赤侧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 BC87~BC74
廃帝(刘弗贺)昌邑王 BC74
宣帝(刘询) BC74~BC49 宣帝五铢
元帝(刘奭) BC49~BC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BC33~BC7
哀帝(刘欣) BC7~AD1
平帝(刘カン) AD1~AD6
孺子婴(刘婴) AD6~AD9
新
(8~23) 王莽(莽 巨君) AD8~AD23 契刀五百?货布?大泉五十?布泉
小泉直一?大布黄千
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
后汉
(25~220) 光武帝(刘秀) 23~57 更始五铢?铁五铢?铁半两
明帝(刘荘) 57~75
章帝(刘烜) 75~88
和帝(刘肇) 88~105
殇帝(刘隆) 105~106
安帝(刘佑) 106~125
少帝(刘懿) 125
顺帝(刘保) 125~144
冲帝(刘炳) 144~145
质帝(刘缵) 145~146
桓帝(刘志) 146~167
霊帝(刘宏) 167~189 四出五铢?四决五铢
廃帝(刘弁) 189
献帝(刘协) 189~220 董卓五铢?剪环五铢?延环五铢
三国
魏
(220~265) 文帝(曹丕) 220~226 小五铢?直百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
斉王(曹芳) 240~254
高贵郷公(曹髦)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三国
呉
(222~280) 大帝(孙権)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
大泉当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晧) 264~280
三国
蜀(汉)
(221~363)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
小直百? 太平百金 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5~316) 武帝(司马炎) 265~290 小五铢
恵帝(司马衷) 290~306
懐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ギョウ) 313~316
东晋
(317~420) 元帝(司马睿) 317~322 豊货钱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タン)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徳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徳文) 418~420
南北朝 (420~581)
南朝
宋
(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営阳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
明帝(刘彧) 464~472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后廃帝 苍梧王(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朝
斉
(479~502)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サク) 482~493 斉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巻)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南朝
梁
(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梁五铢?五铢女钱?铁五铢?
大统五铢
简文帝(萧纲) 549~551
予章王(萧栋) 551
元帝(萧绎) 552~554 四柱五铢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南朝
陈
(557~589) 武帝(陈覇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陈五铢
廃帝 临海王(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朝
北魏
(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太和五铢(北魏)495年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宣武帝(元恪) 499~515
孝明帝(元诩) 515~527
孝荘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东海王(元晔) 530
前廃帝(元恭) 531
后廃帝(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北朝
东魏
(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北朝
西魏
(535~557)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西魏)540年
廃帝(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朝
北斉
(550~57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齐)553年
廃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安徳王(高延宗) 577
幼主(高恒) 577
北朝
北周
(557~581) 孝闵帝(宇文覚) 557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布泉(北周)561年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
(581~618)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白钱五铢
炀帝(杨広) 604~617
恭帝(扬侑) 617~618
恭帝(扬侗) 618~619
唐
(618~907)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 649~683 乾封泉宝
中宗(李顕) 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则天武后 690~705
玄宗(李隆基) 712~756 乾元重宝
粛宗(李亨) 756~762 重轮乾元重宝 (反徒銭)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徳宗(李?) 779~805
顺宗(李诵) 805 私铸钱 大歴通宝?建中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穆宗(李恒) 820~824
敬宗(李湛) 824~827
文宗(李昂) 827~840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开元22局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克、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
宣宗(李忱) 846~859
懿宗(李f3c;) 859~873
僖宗(李俨) 873~888 大齐通宝(反徒銭)
昭宗(李杰) 888~904
哀宗(李祝) 904~907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大钱
末帝(朱友贞) 911~923
五代?十国
后唐
(923~936) 荘宗(李存勗) 923~926 乾德元宝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廃帝(李従厚) 934~935 清泰元宝
五代?十国
后晋
(936~946)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五代?十国
后汉
(947~950)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隠帝(刘承佑) 948~951
五代?十国
后周
(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栄) 954~960
北宋
(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匡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反徒銭)应运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硝元宝
皇宋通宝?康定元宝?
庆歴重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
至和通宝?嘉佑元宝?
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
元豊通宝?元硝通宝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元宝
崇宁重宝?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钦宗(赵桓) 1126~?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
(1127~127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シン)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
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
嘉泰元宝?开禧通宝、
开禧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イン)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
宝庆完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硝元宝?淳硝通宝?皇宋元宝
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キ) 1265~1274 咸淳元宝
恭宗(赵ケン) 1275
端宗(赵シ) 1276~1278
帝丙(赵ヘイ) 1279
辽
(907~1125)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开丹元宝?丹巡贴宝
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歳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应歴通宝
保宁通宝?统和通宝?重熙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景宗(耶律贤) 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西夏
(1038~1227)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文圣福宝钱?西夏文大安钱宝西夏文贞观宝元?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乾佑宝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
恵宗(李秉常) 1067~1086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天庆元宝
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神宗(李顺?a;) 1211~1223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南平王 1226~1227
金
(1115~1234)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
贞佑通宝?阜昌元宝?
太宗(完颜呉乞买) 1123~1135 阜昌通宝?阜昌重宝
熙宗(完颜合剌) 1135~1149
海陵王(完颜迪古) 1149~1161
世宗(完颜乌禄) 1161~1189
章宗(完颜麻达葛) 1189~1208
卫王(完颜永済) 1208~1213
宣宗(完颜吾睹补) 1213~1223
哀宗(完颜宁甲速) 1223~1233
末帝 承麟 1233~1234
元
(1279~1368) 世祖 フビライ 1279~1294 中统元宝?大朝通宝?至元通宝
成宗 ティムール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通宝
武宗 ハイシャン 1308~1311 至大通宝
仁宗 アユルバリバトラ 1311~1320 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佑元宝
英宗 シデバラ 1321~1323 至治元宝?至治通宝
泰定帝 エスン?ティムール 1323~1328
天顺帝 アスキバ 1328
明宗 クシャラ 1328~1329
文宗 トゥク?ティムール 1329~1332
宁宗 イリンチパ 1332
顺帝 トゴン?ティムール 1333~1368 元统元宝 ((反徒銭)天硝通宝
龙凤通宝?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大义通宝
明
(1368~1644) 太祖 洪武帝(朱元璋) 1368~1398 大小通宝?大中通宝(省局銭)
洪武通宝
恵帝 建文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 永楽帝(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 洪煕帝(朱高炽) 1425
宣宗 宣徳帝(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 正统帝(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 景泰帝(朱祁钰) 1450~1457
天顺帝(正统帝の重祚) 1457~1464
宪宗 成化帝(朱见深) 1465~1487
考宗 弘治帝(朱佑トウ)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 正徳帝(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 嘉靖帝(朱厚ソウ) 1522~1567 嘉靖通宝?正德通宝
穆宗 隆庆帝(朱翊钧)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 万暦帝(朱翊钧) 1573~1620 万歴通宝
光宗 泰昌帝(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 天启帝(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 崇祯帝(朱由検) 1628~1644 崇祯通宝 (三蕃銭)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安宗 (朱由崧) 1644~1645
永明王(朱由椰) 1646~1662
清
(1644~1911) 太祖 ヌルハチ 1616~1626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清)1616年
太宗 ホンタジ 1626~1643 天聪汗钱(清)1627年
世祖 顺治帝(爱新覚罗皇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 康煕帝(爱新覚罗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 雍正帝(爱新覚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 乾隆帝(爱新覚罗弘暦)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 嘉庆帝(爱新覚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 道光帝(爱新覚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 咸豊帝(爱新覚罗奕詝) 1851~1861 咸豊通宝
穆宗 同治帝(爱新覚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
徳宗 光绪帝(爱新覚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重宝
王朝 皇帝名 在位 発行銭币
秦
(前221~206) 始皇帝(瀛政) BC221~BC210 秦半両(重十二铢)
二世皇帝(瀛胡亥) BC210~BC207
三世皇帝(瀛子婴) BC207~206
前汉
(前221~23) 高祖(刘邦) BC206~BC195 三铢半両?楡荚半両
恵帝(刘盈) BC195~BC188
少帝恭(刘恭) (摂政) BC188~BC184 八铢半両
少帝弘(刘弘) (摂政) BC184~BC180
文帝(刘恒) BC180~BC157
景帝(刘启) BC157~BC141
武帝(刘彻) BC141~BC87 三铢半両?群国五铢
赤侧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 BC87~BC74
廃帝(刘弗贺)昌邑王 BC74
宣帝(刘询) BC74~BC49 宣帝五铢
元帝(刘奭) BC49~BC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BC33~BC7
哀帝(刘欣) BC7~AD1
平帝(刘カン) AD1~AD6
孺子婴(刘婴) AD6~AD9
新
(8~23) 王莽(莽 巨君) AD8~AD23 契刀五百?货布?大泉五十?布泉
小泉直一?大布黄千
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
后汉
(25~220) 光武帝(刘秀) 23~57 更始五铢?铁五铢?铁半两
明帝(刘荘) 57~75
章帝(刘烜) 75~88
和帝(刘肇) 88~105
殇帝(刘隆) 105~106
安帝(刘佑) 106~125
少帝(刘懿) 125
顺帝(刘保) 125~144
冲帝(刘炳) 144~145
质帝(刘缵) 145~146
桓帝(刘志) 146~167
霊帝(刘宏) 167~189 四出五铢?四决五铢
廃帝(刘弁) 189
献帝(刘协) 189~220 董卓五铢?剪环五铢?延环五铢
三国
魏
(220~265) 文帝(曹丕) 220~226 小五铢?直百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
斉王(曹芳) 240~254
高贵郷公(曹髦)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三国
呉
(222~280) 大帝(孙権)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
大泉当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晧) 264~280
三国
蜀(汉)
(221~363)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
小直百? 太平百金 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5~316) 武帝(司马炎) 265~290 小五铢
恵帝(司马衷) 290~306
懐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ギョウ) 313~316
东晋
(317~420) 元帝(司马睿) 317~322 豊货钱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タン)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徳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徳文) 418~420
南北朝 (420~581)
南朝
宋
(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営阳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
明帝(刘彧) 464~472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后廃帝 苍梧王(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朝
斉
(479~502)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サク) 482~493 斉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巻)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南朝
梁
(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梁五铢?五铢女钱?铁五铢?
大统五铢
简文帝(萧纲) 549~551
予章王(萧栋) 551
元帝(萧绎) 552~554 四柱五铢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南朝
陈
(557~589) 武帝(陈覇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陈五铢
廃帝 临海王(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朝
北魏
(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太和五铢(北魏)495年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宣武帝(元恪) 499~515
孝明帝(元诩) 515~527
孝荘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东海王(元晔) 530
前廃帝(元恭) 531
后廃帝(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北朝
东魏
(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北朝
西魏
(535~557)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西魏)540年
廃帝(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朝
北斉
(550~57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齐)553年
廃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安徳王(高延宗) 577
幼主(高恒) 577
北朝
北周
(557~581) 孝闵帝(宇文覚) 557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布泉(北周)561年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
(581~618)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白钱五铢
炀帝(杨広) 604~617
恭帝(扬侑) 617~618
恭帝(扬侗) 618~619
唐
(618~907)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 649~683 乾封泉宝
中宗(李顕) 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则天武后 690~705
玄宗(李隆基) 712~756 乾元重宝
粛宗(李亨) 756~762 重轮乾元重宝 (反徒銭)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徳宗(李?) 779~805
顺宗(李诵) 805 私铸钱 大歴通宝?建中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穆宗(李恒) 820~824
敬宗(李湛) 824~827
文宗(李昂) 827~840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开元22局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克、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
宣宗(李忱) 846~859
懿宗(李f3c;) 859~873
僖宗(李俨) 873~888 大齐通宝(反徒銭)
昭宗(李杰) 888~904
哀宗(李祝) 904~907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大钱
末帝(朱友贞) 911~923
五代?十国
后唐
(923~936) 荘宗(李存勗) 923~926 乾德元宝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廃帝(李従厚) 934~935 清泰元宝
五代?十国
后晋
(936~946)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五代?十国
后汉
(947~950)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隠帝(刘承佑) 948~951
五代?十国
后周
(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栄) 954~960
北宋
(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匡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反徒銭)应运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硝元宝
皇宋通宝?康定元宝?
庆歴重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
至和通宝?嘉佑元宝?
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
元豊通宝?元硝通宝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元宝
崇宁重宝?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钦宗(赵桓) 1126~?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
(1127~127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シン)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
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
嘉泰元宝?开禧通宝、
开禧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イン)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
宝庆完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硝元宝?淳硝通宝?皇宋元宝
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キ) 1265~1274 咸淳元宝
恭宗(赵ケン) 1275
端宗(赵シ) 1276~1278
帝丙(赵ヘイ) 1279
辽
(907~1125)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开丹元宝?丹巡贴宝
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歳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应歴通宝
保宁通宝?统和通宝?重熙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景宗(耶律贤) 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西夏
(1038~1227)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文圣福宝钱?西夏文大安钱宝西夏文贞观宝元?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乾佑宝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
恵宗(李秉常) 1067~1086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天庆元宝
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神宗(李顺?a;) 1211~1223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南平王 1226~1227
金
(1115~1234)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
贞佑通宝?阜昌元宝?
太宗(完颜呉乞买) 1123~1135 阜昌通宝?阜昌重宝
熙宗(完颜合剌) 1135~1149
海陵王(完颜迪古) 1149~1161
世宗(完颜乌禄) 1161~1189
章宗(完颜麻达葛) 1189~1208
卫王(完颜永済) 1208~1213
宣宗(完颜吾睹补) 1213~1223
哀宗(完颜宁甲速) 1223~1233
末帝 承麟 1233~1234
元
(1279~1368) 世祖 フビライ 1279~1294 中统元宝?大朝通宝?至元通宝
成宗 ティムール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通宝
武宗 ハイシャン 1308~1311 至大通宝
仁宗 アユルバリバトラ 1311~1320 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佑元宝
英宗 シデバラ 1321~1323 至治元宝?至治通宝
泰定帝 エスン?ティムール 1323~1328
天顺帝 アスキバ 1328
明宗 クシャラ 1328~1329
文宗 トゥク?ティムール 1329~1332
宁宗 イリンチパ 1332
顺帝 トゴン?ティムール 1333~1368 元统元宝 ((反徒銭)天硝通宝
龙凤通宝?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大义通宝
明
(1368~1644) 太祖 洪武帝(朱元璋) 1368~1398 大小通宝?大中通宝(省局銭)
洪武通宝
恵帝 建文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 永楽帝(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 洪煕帝(朱高炽) 1425
宣宗 宣徳帝(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 正统帝(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 景泰帝(朱祁钰) 1450~1457
天顺帝(正统帝の重祚) 1457~1464
宪宗 成化帝(朱见深) 1465~1487
考宗 弘治帝(朱佑トウ)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 正徳帝(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 嘉靖帝(朱厚ソウ) 1522~1567 嘉靖通宝?正德通宝
穆宗 隆庆帝(朱翊钧)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 万暦帝(朱翊钧) 1573~1620 万歴通宝
光宗 泰昌帝(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 天启帝(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 崇祯帝(朱由検) 1628~1644 崇祯通宝 (三蕃銭)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安宗 (朱由崧) 1644~1645
永明王(朱由椰) 1646~1662
清
(1644~1911) 太祖 ヌルハチ 1616~1626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清)1616年
太宗 ホンタジ 1626~1643 天聪汗钱(清)1627年
世祖 顺治帝(爱新覚罗皇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 康煕帝(爱新覚罗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 雍正帝(爱新覚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 乾隆帝(爱新覚罗弘暦)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 嘉庆帝(爱新覚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 道光帝(爱新覚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 咸豊帝(爱新覚罗奕詝) 1851~1861 咸豊通宝
穆宗 同治帝(爱新覚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
徳宗 光绪帝(爱新覚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重宝
宋代古钱币最新价格表 宋代古钱币有哪些
宋代钱币种类繁多,主要以铜币为主,宋代钱币最大的特色是将中国书法艺术完美体现,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喜欢书法,因此将书法艺术篆、隶、楷、行、草利用到了钱币当中。
皇宋通宝,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铸造,属于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
皇佑通宝,皇祐元年(1049年)铸。所见为折二钱,面文篆书,旋读;还有楷书小平者 ,此钱币铸造量少,因此目前存世的实数罕见。
皇宋元宝,南宋理宗宝佑元年至六年铸 ,有小平,折二两种铜钱,面文楷书旋读。背文纪年自元至六。存世量颇大 ,亦有光背钱,较纪年钱少见 。
景德元宝,景德年间铸,钱文中的德字省去一横,材质为红铜,白铜,。有小平钱,折二,折五等版式。
景定元宝,景定间年(1260年-1264年)铸钱,是南宋末期的产物,有小平与折二两种常见品,一般背有元或数字。
景佑元宝,北宋仁宗皇帝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铸造。对钱,钱文有篆书,楷书二种书体。制式为小平,有铜铁两种材质,铜钱比较普通,铸造量极大,现今存世为数不少,价格颇低,有少量铁钱铸行,存世不多,比较珍稀。
靖康元宝,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行。钱文为篆、隶二体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对钱。此钱量少难觅,版别繁多,尤以小平极其珍贵。 隶书“靖康元宝”小平铜钱,真书“靖康通宝”小平铜钱。都堪称国宝。
太平通宝,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宋代第一种年号钱,隶书、篆书对钱形制 .
明道元宝,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公元103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
熙宁元宝,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小平钱有篆书,楷书,隶书。旋读,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另有“熙宁通宝”和“熙宁重宝”钱存世。
乾道元宝,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宋孝宗铸乾道元宝。此乾道元宝金质小钱,楷书、钱文环读。
咸淳元宝,咸淳元宝为度宗咸淳年间(一二六五~七四)所铸造。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年号元到八。为南宋最后一个钱币。“咸淳元宝”钱是南宋度宗于咸淳年间(1265—1274)铸行的货币,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钱文直读,字体真书,背文纪年,自“元”至“八”。因南宋恭帝以后未见铸钱,故此为有宋一代最后之方孔圆钱。
绍熙元宝,南宋光宗皇帝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铸造,版式有小平,折二等铜、铁钱。均为纪年钱,有背“元”,“二”,“三”,“四”,“五”等。铸工较其他南宋钱币为优。“绍熙元宝”铁钱背有纪监及纪年文字,有背“春”,“光”,“定”,“春五”,“汉”,“同二”,“光二”等。另光宗朝还铸有“绍熙通宝”钱。
天圣元宝,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有小平,折二版式。
绍兴元宝,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有“绍兴元、通宝”两种钱币,且有铜、铁质之分。在铜质行用钱中,“绍兴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其钱文旋读,书体篆、真成对,制作颇为精整。“绍兴通宝”亦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直读,书体则皆为真书。另外,谱录中又有“绍兴通宝”瘦金体旋读折五、折十型试样大钱存世。
咸平元宝,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铸的年号钱。钱文真书,旋读 。
祥符元宝,宋真宗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铸行。
淳化元宝,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而楷体一种的“元宝”二字仍然属于“隶书”。顺时针旋读,光背。
端平元宝,南宋理宗赵昀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铸,有小平、折五、折十三种,铜、铁均有,另有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
大宋元宝,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所铸之非年号钱。面文楷书,旋读;有小平、折二两种。自“元”至“三”;背文记年亦有光背者,光背者较少。铁钱有小平、折三两种。小平背文有记地、记年及纪监如“汉”、“定”、“春元”等。折三背文为“定三”、“西三”、“泉三”等;品种较铜钱丰富。
淳熙元宝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十六年(公元1174~1189年)铸;币质:铜、铁;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有真、行、草三体。元宝自淳熙七年起,背文添加纪年,铁钱纪监名兼纪年。自此钱文向单一化宋楷体发展。通宝开铸在后,以折二钱为主。
还有一些宋代钱币:淳祐元宝,宣和元宝 ,至道元宝 ,开庆通宝 ,阜平元宝 ,绍定通宝 ,开禧通宝 ,宣和通宝 ,庆元通宝 ,宋元通宝 ,天禧通宝 ,淳祐通宝,元符通宝 ,崇宁通宝 ,元祐通宝 ,政和通宝,至和通宝 ,嘉定通宝 ,大观通宝, 绍圣元宝
宋代钱币之前的铸造种类很多,但是也有些钱币之前的铸造量很稀少,目前存世也很罕见。
古钱币哪个朝代的值钱 [古钱币朝代,名称对照表]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和五铢
北魏 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 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
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 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会昌开元有背: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
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
备注: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
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
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
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 币及备注: 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
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 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
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 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 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 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 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 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 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 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 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 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 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 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 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 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太平通宝的简介
976年,宋太祖驾崩,太祖之弟赵匡义以“金匮之盟”名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太宗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据《宋史·食货志》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太平通宝,铸造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形制和宋元通宝相似,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光背或有星月纹,以铜质小平钱为主,另有铁钱和铁母,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和折十。当时福建建州,也曾短铸太平通宝,背巨星纹,折十型,铁钱,因其铸时短、铸量少,又因是铁质,存世罕见。太宗亦铸有金质、银质太平通宝宫钱,钱文真书、隶书均有,专门用于赏赐。金质太平通宝,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银质太平通宝,偶见于国内某著名藏家。太平通宝宋朝建立以后,建隆元年(960年),太祖铸“宋元通宝”钱。因为在钱币上直接使用了国号“宋”,所以被称为“国号钱”。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铸造过多品“皇宋通宝”等,亦是国号钱。1979年,北京密云县的一个废旧物资回收站,曾从回收的废铜中发现一枚九叠篆“皇宋通宝”,钱文叠迭,九曲八弯,如同皇帝印玺文字,观赏性极强,为国宝级钱币珍品。九叠篆“皇宋通宝”,中国钱币博物馆亦有收藏。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钱币铸造的高峰,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工艺精致,书法瑰丽。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建元建隆,铸宋元通宝国号钱。宋元通宝,形制仿开元通宝,深厚淳朴。976年,太祖去世,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年号钱。自太平通宝以后,铸行年号钱和对钱,成为宋朝的制度和传统。宋代一朝,几乎每改年号就铸年号钱。对钱,起源于南唐,发展在宋朝,几乎每个年号都铸对钱。据统计,北宋共历九帝,更年号35次,铸行了27种年号钱。宋太宗开中国御书钱之先河,亲笔题写了太平、淳化、至道等钱文。在位21年,共用五个年号,三个年号铸行了年号钱,即太平、淳化和至道;淳化、至道年间,均铸有楷、行、草书三体钱。还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和皇宋通宝,为仁宗朝铸,均为篆、楷书对钱。至和、嘉佑钱币,以及后来的治平、熙宁、元丰、元佑等年号钱币,均为篆、楷(行、隶)对钱。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铸造的“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是宋代的第一种年号钱,之后太宗又铸行了“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两种三书体年号钱。此后,整个宋代一朝,几乎每逢新帝登基或改元,都铸年号钱,成为钱币铸行的基本制度和传统。特别突出的是仁宗、徽宗时期,几乎每一个年号都铸行了年号钱。仁宗在位四十一年(1022-1063年),改元九次,分别铸行了“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嘉祐元宝、通宝”等十种年号钱。徽宗赵佶,是宋代铸造年号钱最多的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铸行了“建国通宝”、“靖国元宝”、“崇宁元宝、通宝、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通宝”等十一种年号钱。北宋铸行时间最长的年号钱,是仁宗天圣年间铸行的天圣元宝和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铸行的“熙宁元宝、通宝、重宝”,铸期均长达十年。南宋铸行时间最长的年号钱是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行的绍兴通宝,铸期达三十二年。铸期最短的年号钱是“建国通宝”(徽宗1101年铸)、“靖国元宝”(徽宗1101年铸)、“重和通宝”(徽宗1118年铸)和“开庆通宝”(南宋理宗1259年铸),因为年号存在时间短促,铸期均不到一年。宋代的年号钱,深刻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钱币铸造。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铸行的行用钱几乎都是年号钱,年号钱成为了中国历史货币流通的主流品种。尤其是明代、清代钱币,莫不如此,所有皇朝皇帝,几乎都以同一年号钱币流通本朝始终,比如明代的洪武通宝、万历通宝,比如清代的康熙通宝、光绪通宝,直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统年间(1909-1912年)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钱币“宣统通宝”,也是年号钱。宋代非年号钱寡少,分别是建隆年间的“宋元通宝”、宝元年间的“皇宋通宝”和建中靖国时期的“圣宋元宝”等。宋太宗篆、隶书太平通宝,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们的铸行和存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钱币发展时代,而且对后世钱币的铸行,影响深远。没有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年号钱的形制和事实,就没有太宗后来的淳化、至道年间的楷、行、草三体御书钱币,也就没有真宗、仁宗朝的祥符元、通宝、天禧通宝和天圣元宝等钱币形制。因为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形制的发端,也因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整个宋代、乃至后来朝代铸行钱币的华美瑰丽的篇章。宋代的货币经济发展全面,开创了以铜钱为主和铜、银、钞并行的历史新时期。宋代钱币极具特色,可为承前启后,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对钱、御书钱和年号钱的开启、发展和形成制度,有继往开来的功绩,为之后历代王朝的钱币铸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宋代钱币铸行特点明显,通行铸造御书钱,时兴铸造对钱与三体钱,盛行铸造国号钱与年号钱,还出现了由当朝皇帝和文学巨匠亲自书写年号钱文的文化盛事。从北宋太祖到南宋度宗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北宋历九帝,一百六十七年,使用了三十五个年号,铸行了二十七种年号钱,有上千个版别和品种。分别是太平、淳化、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天圣、明道、景祐、康定、庆历、至和、嘉祐、治平、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南宋亦历九帝,一百五十二年,改年号二十次,铸行了十九种年号钱,分别是建炎、绍兴、隆兴、乾道、纯熙、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开庆、景定和咸淳。宋王朝统治的三百十七年中(960-1276年),共铸行了四十六种年号钱,几乎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始终。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3-1274年)铸行的咸淳元宝,是宋朝的最后一种年号钱,之后,元军攻入南宋,宋朝灭亡,其它三个短暂的皇帝年号,未及铸钱,便夭亡了。宋代钱币的特点,钱文多用“宝”字,除了沿袭唐代的“宝文钱”元宝、通宝和重宝外,还出现了“天宝”、“真宝”、“永宝”、“万宝”、“兴宝”、“至宝”等钱币钱文。宋朝钱币钱文,既有文雅帝王的亲书,也有文化巨匠的挥就,可为多姿多彩。从太宗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开始,经真宗、徽宗、高宗诸帝,还有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等文学大家的参与,篆书、行书、草书、楷书、隶书五体具备,又有古篆书和九叠篆等极美书体的竞相争辉,形成宋朝主流的书法艺术,浓缩、定格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文字发展阶段,深入千家万户,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宋太宗太平通宝隶、篆书钱币,开创了中国一个钱币发展的时代。其在货币史上的重要程度,犹如唐武德四年(621年)的宝文钱开元通宝,取代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时代。开宋代以后中国铸币对钱、三体钱、御书钱和年号钱之先河,并形成传统、制度,共同成为中国货币史重要时期的纲要钱。如果没有太平通宝隶、篆书钱币,中国的宋代钱币,宋代以后的元、明、清诸朝钱币,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另一个演化、发展的形态。
所有宋朝铜钱的名称
宋代主要使用纸币
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
宋朝建立以后,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造了“宋通元宝”钱。因为在钱币上直接铸明了国号“宋”,所以被称为“国号钱”。宋仁宗铸造过“皇宋通宝”等。其中“皇宋通宝”品种较多。1979年,北京密云县的一个废旧物资回收站,曾从回收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一枚国宝级的九叠篆文“皇宋通宝”。这种钱币现在已有复制品,钱文叠迭,九曲八弯,如同皇帝印玺上的文字,观赏性很强。
宋太祖赵匡胤因病去世后,他的弟弟赵炅夺了帝位。赵炅称帝后,将年号改为“玉平兴国”,先后铸造过“太平通宝”、“淳化通宝”、“至道元宝”三种年号钱。北宋9个皇帝,改过35次年号,铸了27种年号钱。南宋的7个皇帝,改年号20次,铸了18种年号钱。
宋代几种非年号钱是建隆年间的“宋元通宝”,宝元年间的“皇宋通宝”和建中靖国时的“圣宋元宝”。
宋代钱币的一个特点是钱文多了“宝”字。它除了沿袭唐代的元宝、通宝、重宝外,还出现了“天宝”、“真宝”、“永宝”、“万宝”、“兴宝”、“至宝”等,许多钱币的文字都是由皇帝亲自题写的,叫做“御书钱”。仅赵炅就题写了“淳化元宝”、“至道六宝”,而且是用真、行、草三种书体书写,可见其文字功底。宋徽宗虽然缺乏治国安邦的谋略,但他的书法艺术高超,首创了瘦金体字,影响深远,他写的“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钱是古币收藏中的珍品,也是古钱四绝之一。
宋代钱币还有许多著名文人、书法家书写的钱文,如苏东坡曾手书“元丰通宝”钱,后世称为“东坡元丰”。蔡京隶书写的“崇宁重宝”钱传世很多。宋朝钱币的文字异彩纷呈,有真、草、篆、隶各种不同书体。
中国最贵的20个古钱币
在我国历史上,古钱币的萌芽于夏朝时期,起源于殷商,发展在东周,最终统一在秦朝。我国的古币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且还产生出了颇有中国特色钱币之学。如今适逢盛世,各类收藏异常火热。钱币在各大拍卖市场屡创记录。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最贵的20种钱币,看看都是什么样的。
1、中国最原始的货币
是大约在夏代开始使用的一种海生贝壳,一面有槽齿,也称齿贝。古人称之为货贝,货币学家称这是中国货币的鼻祖。
2、中国最早的货币单位
贝币穿成一串为一朋,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单位。
刘宏毅《千字文讲记》:在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有,故此以贝壳作为流通的货币。贝壳上打洞,用绳子穿起来,五个叫一系,二系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
3、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公元前1500年前后,殷周时代的铜贝,形状似贝,是金属货币的原始形状。
铜贝
4、中国最早流通的铸币
布币,形状似铲
空首布
公元前475年之前的春秋时代的刀币,形状似刀。
尖首刀刀中刀·春秋战国
天眷堂微拍成交价:RMB156000(含佣金),它们是金属流通货币的雏形。
5、中国最大最重的铸币
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近日颁发证书,认定云南省会泽县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巨型古钱币嘉靖通宝为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据鉴定,该币为明代嘉靖年间东川府(会泽原为东川府)铸钱局开业纪念币,直径58厘米、厚3.5厘米、重41.47公斤。
6、中国最长寿的铸币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5年开始铸造的五铢钱,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禁止流通,共使用739年。
五铢
五铢母范,内含五铢十八枚,极美品
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成交价:RMB 414000。
7、中国最早的银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作为一种货币改革的尝试,铸造发行了白金三品,它是我国最早含白银的货币。不过虽然史料记载其为银锡合金,但目前发现多为铅锡合金。
汉·白金三品之龙币、龟币一组二枚
西泠拍卖2014年春拍成交价:RMB 5750
8、中国最早的仿外银币
最早的官铸仿外银币是西藏银币,首批乾隆宝藏于1793年铸成。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十九年(1794年)六十年(1795年)西藏造乾隆宝藏银币一组三枚PCGS:XF45-AU50
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成交价:RMB 7820
9、中国铸造最成功的银币
1914年12月天津总厂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元,正面铸造有袁世凯的肖像和铸造年代,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这是我国铸造最成功的银币,也是在我国流通最广的银币。
袁世凯像民国三年壹圆签字 PCGS SP 58
北京诚轩2014年秋拍成交价:RMB 747500
此币为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L.GIORGI签字版银币试铸样币,由天津造币总厂意大利籍雕刻师乔奇设计制模,币面加注其名字,正式铸造时将签名去之,故签名版之袁大头壹圆银币留存甚少。
此枚包浆均匀,铸造精美,十分珍罕,PCGS SP58金盾。
袁世凯像民国三年中圆普通 PCGS MS 65
北京诚轩2014年秋拍成交价:RMB 155250
此币为民国三年袁世凯像中圆银币,中圆完美品相者罕见。此枚银光绚丽,状态极佳,品相难得,PCGS MS65金盾。
10、中国最早的银元券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在台湾由刘永福主持发行的台南官银票,是中国最早的银元券。
光绪二十一年台南官银钱票总局台南官银票拾大员
北京诚轩2015年秋拍成交价:RMB 57500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南官银票官银钱票总局伍佰文
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成交价:RMB 40250
11、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
在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已有西班牙商人携带本洋输入中国,所以最早的是西班牙本洋。
1747年西班牙双柱地球8R面值银币,金盾PCGS 50
上海泛华2015年春拍成交价:RMB 3450
1769年西班牙双地球银币 极美
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估价:RMB 2000-3000
12、流入中国最多的外国银元
墨西哥鹰洋大约在清代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起输入中国,数量极大。因币面花纹为鹰的图案,故称鹰洋。
1844年墨西哥鹰洋银币
上海泓盛2013秋拍成交价:RMB 2300
13、中国最重的金币
公元1906年,清朝在天津铸造的大清金币重1两,这是中国最重的金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一两大云
北京诚轩2014年秋拍成交价:RMB 897000
14、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以汉兴为年号,铸行汉兴钱。这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汉兴线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竖汉兴或直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
竖汉兴
横汉兴
15、中国最早的记年钱
在钱币背面铸明铸造年代的钱称为记年钱。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研始逐年于钱币背面铸上年数,这是中国最早的记年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年钱。
淳熙元宝背上十小平母钱,极美品
上海泛华2016年秋拍估价:RMB 1000
16、中国最早的对钱
南唐时铸的开元通宝是最早的对钱。
南唐开元通宝
17、中国最早的厌胜钱
厌胜钱是汉朝开始铸造,名称最早出于《博古图》一书。
长毋半两花钱 中国嘉德2015春拍成交价:RMB 55200
18、中国最小的钱币
西汉初年铸造的不超过三铢(0.125两)的小半两钱,因钱体减重特甚,形如榆英,故称荚钱,最小的直径仅9毫米。
榆荚半两
榆荚半两铜范半方 北京保利2015秋拍估价:RMB 15000-18000
19、中国公开成交价最高的铸币
微拍成交价最高:
天眷通宝 折二 楷书 阔缘·金
天眷堂微拍成交价:RMB3796000(含佣金)
战国·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
北京诚轩2012年秋拍成交价:RMB 3680000
20、中国最早的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钱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不以重量为钱币名称,而称通宝的钱币。
开元通宝 背四月·唐 天眷堂微拍149-11成交价:RMB 37080
21、中国最早的重宝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造的乾元重宝当十钱,是中国最早的重宝。
唐代乾元重宝
22、中国最早的元宝
唐肃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叛将史思明在占领洛阳后铸造了军事货币得壹元宝,为最早的元宝。
得壹元宝·唐
23、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军货币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首领张角以太平道名义,号召农民于甲子年甲子日(184年农历3月5日)滩翻汉室统治的同时,铸造了太平百钱,以供军用,这是最早的农民起义军货币。
太平百钱 完美品
北京诚轩2014年春拍成交价:RMB 5750
24、中国最早的纸币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25、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
公元1375年,明朝印发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之一。
明代大明宝钞是世界上迄今票幅面最大的纸币,票幅面积为338X220毫米。北京首都博物馆文物展。
26、中国票幅最小的纸币
中国钞票中票幅最小的是1936年浙江地方银行发行的一分券,长50mm,宽25mm。
浙江地方银行纸币一组十枚
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成交价:RMB 7130,面值由壹分至壹圆,版式均不同,其中壹分为中国纸钞最小票幅。
27、中国最大面额的中国钱币
史上最大的纸币面额为60亿元,是国民党通货膨胀时期新疆省银行于1949年发行的。
1949年新疆商业银行孙中山像陆拾亿元 (九五品)
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成交价:RMB 71300
28、中国最早的人像币
四川省成都造币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铸造的四川卢比银币,正面有光绪皇帝半身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像币。
1903年四川省造卢比1/4卢比(近未流通)
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成交价:RMB 24150,全满打,五彩银光,完美品相,近未使用品,李伟先旧藏
29、中国最繁琐混乱的货币制度
王莽从公元7年摄政到新莽统治,十余年间,托古改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先后实行了37种不同质地、不同式样、不同单位的货币。尤其新莽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宝货制,其繁琐混乱,为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的独一无二。
新莽国宝金匮直万,上海博物馆藏,五十名珍一。国宝金匮直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首似方孔圆钱,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旋读。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直纹内书直万二字。铭文皆为悬针篆。
新莽一刀平五千 (上美品 )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成交价:RMB 80500
新莽六泉幼泉二十(美品)
中国嘉德2015春拍成交价:RMB 13800
新莽六泉大泉五十 (美品)
中国嘉德2014年秋拍估价:RMB 12000-15000
新莽十布一组十枚上 (美品)
中国嘉德2015春拍估价:RMB 300000-400000
新莽十布小布一百(极美品)
中国嘉德2014年秋拍成交价:RMB 36800
新莽十布幼布三百 (极美品)
北京诚轩2015春拍成交价:RMB 21850
30、中国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因过量发行法币和金圆券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历时12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1949年中央银行中华书局版金圆券伍佰万圆,中央银行最大面额钞票,较少见,九八成新
北京诚轩2016年春拍成交价:RMB 23000
成捆钞票发工资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可买猪一口;
1941年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可买鸡一只;
1945年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可买大米两粒;
1949年可买一粒大米的24.5‰。
1023年的通鉴记载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元年(辽太平三年)春,正月,丙寅朔,诏改元。帝读诏,号泣者久之,谓左右曰:“朕不忍遽更先帝之号也。”辽主如纳水。以耶律藏引为平章事。庚午,辽初使来贺长宁节。自建隆以来,吴、蜀、江南、荆湖、南粤、皆号富强,相继降附,太祖、太宗因其蓄藏,守以恭俭简易,方是时,天下生齿尚寡,而养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炽,百姓亦各安其生,不为巧伪放侈,故上下给足,府库羡溢。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亦众,佛、老、塞外,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日,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寝兵二十年,而边馈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歙人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聊。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又非时调率、营造,一切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自天禧以来,日侈一日,又甚于前。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帝纳其言。癸未,命御史中丞刘筠、提举诸司库务薛贻廓与三司同议裁减冗费。诏中书、枢密院同议塞滑州决河。先是茶制,惟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馀悉榷,犯者有刑。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自为场,置使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其租,馀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百姓岁输税愿折茶者,谓之折税茶。总为岁课八百六十五万馀斤,其出鬻皆就本场。在江南则宣、歙、江、池、饶、信、洪、抚、筠、袁十州,广德、兴国、临江、建昌、南康、五军,两浙则杭、苏、明、越、婺、处、温、台、湖、常、衢、睦十二州,荆湖则江陵府,潭、鼎、澧、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建、剑二州,岁如山场输租折税,馀则官悉市而敛之。总为岁课,江南千二十七万馀斤,两浙百二十七万九千馀斤,荆湖二百四十七万馀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馀斤,皆转输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为六榷货务。凡民欲茶者,皆售于官,其以给日用者,谓之食茶,出境则给券。商贾之欲贸易者,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务,以射六务、十三场茶,给券,随所射与之,谓之交引。愿就东南入钱若金皇者,听计直予茶如京师。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输于西北以及散于塞外,其利又特厚焉。县官鬻茶,岁课缗钱,虽赢缩不常,景德中至三百六十馀万,此其最厚者也。然自西北宿兵既多,馈饷不足,因募商人入中刍粟,度地里远近,增其虚估,给券,以茶偿之。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象齿,谓之三说。而塞下急于兵食,欲广储偫,不受虚估,入中者,以虚钱得实利,人竞趋焉。及南北和好罢兵,边储稍缓,物价差减,而交引虚钱未改,则其法既弊,虚估日益高,茶日益贱,入实钱金帛日益寡,而入中者非尽行商,多其土人,既不知茶利厚薄,且急于售钱,得券则转鬻于茶商或京师坐贾号交引铺者,获利无几。茶商及交引铺,或以券取茶,或收畜贸易以射厚利,由是虚估之利皆入豪商巨贾,券之滞积,虽二三年茶不足以偿,而入中者以利薄不趋,边备日蹙,茶法大坏。景德中,丁谓为三司使,尝计其得失,以为边籴才及五十万,而东南三百六十馀万茶引尽归商贾,当时以为至论。厥后虽屡变以救之,然不能无弊。丁亥,诏置计置司,以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总之。庚寅,计置司考茶法利害,奏言:“十三场茶,岁课缗钱五十万。天禧五年,才及缗钱二十三万。每券直钱十万,鬻之,售钱五万五千,总为缗钱实十三万,除九万馀缗为本钱,岁才得息钱三万馀缗,而官吏廪给不与焉。是则虚数虽多,实利殊寡。”因请罢三说,行贴射之法。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并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辇茶入官,随商人所指而与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若岁课贴射不尽,则官市之如旧。园户过期而输不足者,计所负数,如商人入息。旧输茶百斤,益以二十斤至三十五斤,谓之耗茶,亦皆罢之。其入钱以射六务茶者,如旧制。大率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从之。庚子,发卒增筑京城。二月,丙申,铸“天圣元宝”钱。初,祥符天书既降,建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及真宗诞节,本命三元,用道家法,内外为斋醮,京城之内外,一夕数处。帝即位,并太后诞节亦如之,糜费甚众。至是或以为言,而宰相冯拯,因奏海内久安,用度宜有节,帝及太后曰:“此先帝意也。”即诏礼仪院裁定。礼仪院请帝及太后诞节、本命宜如旧,它节命八宫观迭醮。旧一岁醮四十九,请损为二十;大醮二千四百分,请损为五百,斋官第给汤茗。诏增醮分为千二百,馀悉可。辽以丁振为武信军节度使,进封兰陵郡王。辽萧巴雅尔之败于高丽也,辽主使人责之曰:“汝轻敌深入,以至败绩,何面目来见乎!朕当皮面然后戮之。”及归,止坐免官。至是念其南伐之功,复以为西南面都招讨,进封豳王。三月,己巳,礼仪院又请罢天庆等五节天下赐宴。诏新定设醮州府,赐宴如旧,馀悉罢。减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清卫卒以分配诸军,其工役送八作司;衮州景灵宫、太极观清卫准此。辛卯,始行淮南十三山场贴射茶法。司天监上新历,赐名《崇天》,保章正张奎、灵台郎楚衍等所造也。夏,四月,己亥,以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薛奎权知开封府。奎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人畏惮之,目为“薛出油”。其语上达,帝因问奎,谢曰:“臣知击奸,安避此!”帝益加重焉。辛丑,中书言:“诸道转运使、副,河北、河东、陕西部署、钤辖、都监并奉使契丹臣寮辞见,请并许上殿奏事。”从之。初,但令两府大臣附奏,太常丞祥符丁度言:“臣下出外,必有所陈,今一切令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故中书为言,卒得请。帝初即位,度上书论六事,又尝献《王凤论》于皇太后,以戒外戚云。罢礼仪院,从枢密副使张士逊等请也。太常礼院,典礼所出,大中祥符中,又增置礼仪院,以辅臣领其事,于是始罢。丁巳,诏:“翰林学士至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各举堪充谏官、御史者,以名闻。”先是上封者请复置谏官、御史三五员,盖宋初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多不专言责,而御史或领它局,天禧初,诏两省置谏官,御史台置侍御史以下各六员,不兼职务,每月须一员奏事;其后员缺不补,故言者及之。钦州深在山谷间,人苦瘴毒,推官建安徐的请徙州濒水。转运使以闻,且留的再任办役;辛酉,诏从其请。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画地居军民,治府舍、仓库、沟渠、廛肆,民皆便之。五月,甲子,行陕西、河北入中刍粮见钱法。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是月,辽主清暑缅山;未几,赐缅山名曰永安。六月,戊申,河南府言永定陵占民田十八顷,凡估钱七十万。帝曰:“营奉先帝陵寝而偿民田直,可拘以常制邪?”特给百万。乙卯,禁毁钱铸钟。秋,七月,戊寅,辽以南府宰相耶律哈噶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壬午,蠲天下逋欠,以即位赦恩也。自是因赦除欠负,遂为例。丙戌,辽以皇后生辰为顺天节。初,后见爱于睿智太后,太后殁後,辽主恩礼有加,为置宫闱司,补官属,得出教令。元妃妒之弥甚。先是辽主南伐,掠深州小儿赵安仁,俘为阉,渐为内侍省押班,元妃密令伺后短长,后宫中动静,元妃无弗知者。久之,无所得。后善琵琶,乃诬后与琵琶工燕文颇、李文福私,辽主不之信。又为国书投辽主帐中,辽主得之,曰:“此必元妃所作也。”命焚之。安仁见谗间不行,而后权方盛,惧祸,谋亡归宋。事泄,后欲诛之,元妃营救于辽主曰:“安仁父母兄弟俱在南朝,每一念及,神魂陨越。今为思亲而亡,亦孝子用心,实可怜悯。”辽主赦之。八月,乙巳,以太常博士建安曹修古为监察御史,孔延鲁、刘随并为左正言。延鲁常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州将率官属往奠拜之,欲上其事。延鲁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大惊,已而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主孔氏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延鲁一绳以法。上言庙制卑陋,请加崇饰,从之。延鲁后更名道辅。甲寅,有芝生天安殿柱,召辅臣观之,退,奉表称贺。乙卯,诏群臣就观,监察御史开封鞠讠永言:“陛下新即位,河决未塞,霖雨害稼,宜思所以应灾变。臣愿陛下以援进忠良、退斥邪佞为国宝,以训劝兵农、丰积仓廪为天瑞,草木之怪,何足尚哉!”先是钱惟演自河阳赴亳州,因朝京师,图入相。讠永奏:“惟演憸险,尝与丁谓为婚姻,缘此大用;后揣知谓奸状已廕,惧牵连得祸,因出力攻谓。今若遂以为相,必大失天下望。”太后遣内侍持奏示之,惟演犹顾望不行。讠永语右正言刘随曰:“若相惟演,当取白麻廷毁之。”惟演闻,乃亟去。冯拯病,太后有复相王钦若意,钦若时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帝为飞白书王钦若字。适钦若有奏至,太后因取字缄置汤药合,遣中人赉以赐,且口宣召之,辅臣皆不与闻。己未,钦若至国门,庚申,入见。九月,丙寅,冯拯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判河南府;钦若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初,拯五上表乞罢相,于是遣使抚问。还,奏其家俭陋,被服甚质,太后赐以衾裯、锦绮屏。然拯平居自奉侈靡,顾禁中不知也。为相气貌严重,宦者传诏至中书,不延坐。林特常诣拯第,累日不得通;白以咨事,使诣中书,既至,又遣堂吏谓之曰:“公事,何不自达朝廷?”卒不见。钦若再入中书,谓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为《迁叙图》以献,冀便省览,然亦不能大用事如真宗时矣。同列往往驳议,钦若不堪,曰:“王子明在政府日,不尔也。”鲁宗道曰:“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它人可企。公若执政平允,宗道安敢不服!”闰月,戊戌,寇准卒于雷州。冯拯病,不能赴河南,己亥,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癸卯,始命寇准为衡州司马,准已卒,弗及知也。其妻宋氏乞归葬西京,许之。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逾月,枯竹尽出笋,众因为立庙,号竹林寇公祠。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封丘赵贺,言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堙废,水侵民田。即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奭领其事,伐石增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先是贺通判汉州,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人称为“赵家关”,言如关梁不可越也。后为江淮制置发运使,所部漕船,旧皆由主吏自遣,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因以商贩,贫者至不堪其役。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癸丑,诏审官院:自今知州军、同判、知县人并引对于便殿。冬,十月,辛酉朔,徙陕西缘边军马屯内地。监察御史鞠讠永嫉王钦若阿倚,数睥睨其短,钦若心忌之。会讠永兼左巡,率府率安崇俊入朝失仪,讠永言崇俊少在边有劳,此不足罪。钦若奏讠永废朝廷仪,责授太常博士、同判信州。辽主自秋猎于赤山,是月,驻辽河。十一月,辛卯朔,辽以皇侄宗范为归德军节度使,北府宰相萧孝穆为南京留守,封燕王,南京留守耶律制心为南院大王,兵马都总管仇正为燕京转运使。戊戌,诏禁江南诸路师巫邪术。先是知洪州夏竦,索部中师巫得一千九百馀户,勒令归农,毁其淫祠,因奏请朝廷严赐条约,故降是诏。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久不报。寇?咸守蜀,遂乞废交子不复用。会?咸去而田代之,诏田与转运使张若谷度其利害。田、若谷议:“废交子不复用,则留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为额。?咸,临汝人;若谷,南剑人也。大理寺丞、知彭山县卢察乞官襄州以扫洒坟墓,帝许之。十二月,壬戌,辽以皇侄宗范为平章事,封三韩郡王。江州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义,州以闻。帝曰:“良民一乡之表,旌之则为善者劝矣。”甲子,授蕴本州助教。丁卯,辽以萧永为太子太师。辛未,诏吏部流内铨选幕职官知大县,阙京朝官故也。己卯,辽皇子重元为秦国王。重元,元妃之少子也。
谁知道古代至今的钱币的资料???
可以去盛世开元泉社 分类清晰
啥时候的都有
西周
铜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晋:空首布
战国
齐: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
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赵: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
韩:锐角布,方足布
魏:桥足布、方足布、圆钱
中山:大尖首刀
东周: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圆钱
西汉
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 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
少帝(刘恭) 前187~前184 八铢半两
少帝(刘弘) 前183~前180 五分钱(六铢半两)
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 四铢半两
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
武帝(刘彻) 前140~前87 三铢、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铢
废帝(刘弗贺)前74
宣帝(刘询) 前73~前49 宣帝五铢、小五铢
元帝(刘大) 前48~前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前32~前7
哀帝(刘欣) 前6~公元1
平帝(刘刊) 公元1~公元6
(刘婴)公元6~公元8
新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更始帝(刘玄) 21-23 更始五铢、
公孙述
铁半两、铁五铢
东汉
光武帝(刘秀) 23~57 建武五铢
明帝(刘庄) 58~75 五铢
章帝(刘怛) 76~87 五铢
和帝(刘肇) 88~105 五铢
殇帝(刘隆) 106~106 五铢
安帝(刘佑) 107~125 五铢
少帝(刘懿) 125 五铢
顺帝(刘保) 126~144 五铢
冲帝(刘炳) 144~145 五铢
质帝(刘缵) 146~146 五铢
桓帝(刘志) 147~167 五铢
灵帝(刘宏) 168~189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废帝(刘辨) 189
献帝(刘协) 190~220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
文帝(曹丕) 220~226
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铢
齐王(曹芳) 240~254 魏五铢
高贵乡公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吴
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皓) 264~280
蜀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
武帝(司马炎) 265~290
惠帝(司马衷) 290~306 西晋五铢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邺) 313~3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 317~322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聃)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
后赵
石勒铸:丰货
成汉
李寿铸:汉兴
北凉
沮渠蒙逊铸:凉造新泉
夏
赫连勃勃铸:大夏真兴
宋
武帝(刘裕) 420~422
少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四铢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 永光、景和 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 465~472
后废帝(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齐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赜) 482~493 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梁
武帝(萧衍) 502~549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简文帝(萧纲) 549~551
元帝(萧绎) 552~554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陈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倩) 560~566 天嘉五铢
废帝(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寿) 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铢
宣武帝(元恪) 500~515 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 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
长广王(元晔) 530-531
节闵帝(元恭) 531
安定王(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
废(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齐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幼主(高恒) 577 承光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隋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炀帝(杨广) 604~617 隋五铢
恭帝(杨侑) 617~618
唐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开元通宝
高宗(李治) 649~683 开元通宝、乾封泉宝
中宗(李显) 684 开元通宝
睿宗(李旦) 684~690 开元通宝
则天皇帝 690~705 开元通宝
玄宗(李隆基)712~756 开元通宝
肃宗(李亨) 756~762 开元通宝、乾元重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开元通宝、大历通宝
德宗(李适) 779~805 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顺宗(李诵) 805 开元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开元通宝
穆宗(李恒) 820~824 开元通宝
敬宗(李湛) 824~827 开元通宝
文宗(李昂) 827~840 开元通宝
武宗(李炎) 840~846 开元通宝、会昌开元通宝背有: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宣宗(李忱) 846~859 开元通宝
懿宗(李漼) 859~873 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僖宗(李儇) 873~888 开元通宝
昭宗(李晔) 888~904 开元通宝
哀宗(李祝) 904~907 开元通宝
史思明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后梁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
末帝(朱友贞) 911~923
后唐
庄宗(李存勗) 923~926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闵帝(李从厚) 934~935
后晋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后汉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隐帝(刘承佑) 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荣) 954~960
刘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前蜀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南唐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南唐开元
南汉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蜀铸
广政通宝、大蜀通宝
闽
开元通宝背闽、福铅钱、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吴越
铅开元
楚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北宋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光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僖通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元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钦宗(赵桓) 1126~1127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李顺
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南宋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眷)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昀)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基) 1265~1274 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
恭宗(赵显) 1275
端宗(赵显) 1276~1278
帝丙(赵丙) 1278~1279
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会同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禄通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应历通宝
景宗(耶律贤) 969~982 保宁通宝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统和通宝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福圣宝钱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 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皇建元宝
神宗(李顺顼) 1211~1223 光定元宝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末帝 1226~1227
金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太宗(完颜晟) 1123~1135 天辅通宝
熙宗(完颜dan) 1135~1149 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海陵王(完颜亮) 1149~1161 正隆通宝
世宗(完颜雍) 1161~1189 大定通宝
章宗(完颜景) 1189~1208 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卫绍王(完颜永济) 1208~1213 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宣宗(完颜洵) 1213~1223 贞佑元宝、通宝
哀宗(完颜守绪) 1223~12324
末帝 (完颜承麟)
伪齐刘豫
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元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成宗(铁穆耳)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武宗(海山) 1308~1311 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国宝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1320 皇庆元宝
英宗(硕德八剌) 1321~1323 延佑元宝、通宝
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1323~1328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天顺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通宝、元宝
文宗(图贴睦尔) 1328~1329
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宁宗(懿麟质班) 1332
顺帝(妥欢贴睦尔) 1333~1368 至元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元末义军
大周 张士诚 1353 天佑通宝
大宋 韩林儿 1355 龙凤通宝
天完 徐寿辉 1358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汉 陈友谅 1360 大义通宝
吴王 朱元璋 大中通宝
明
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洪武通宝
恵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朱高炽) 1425 洪熙通宝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朱祁钰) 1450~1457
英宗(朱祁镇) 1457~1464
宪宗(朱见深) 1465~1487
孝宗(朱佑堂)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宝
穆宗(朱载厚)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万历通宝
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朱由检) 1628~1644 崇祯通宝
李自成
永昌通宝
张献忠、孙可望
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
南明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三藩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
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太宗(皇太极) 1626~1643 天聪汉钱
世祖(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奕伫) 1851~1861 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穆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重宝
德宗(载湉) 1875~1908 光绪通宝、重宝
(溥仪) 1909~1911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