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袁大头一元硬币值多少钱?
- 2、袁大头值多少钱一枚
- 3、挺进大洋——王牌飞行员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 4、一枚袁大头的价值多少?
- 5、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在现在有多高的购买力?
- 6、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铜板
- 7、旧时的一个大洋约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大家可以帮忙么?
- 8、鲁迅月薪多少?他的月薪放到现代算高薪吗?
- 9、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袁大头一元硬币值多少钱?
普通的袁大头一元硬币价值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袁大头一元硬币的价值取决于其版本、保存状态和历史背景。一般来说,普通的袁大头一元硬币价值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然而,如果是稀有版本或者保存状态非常好的硬币,其价值可能会数万元甚至更高。
袁大头一元硬币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货币,由于其历史背景特殊,因此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不同的版本和保存状态,都会影响到其价值。一般来说,如果是较为常见的版本,且保存状态一般,其价值会比较低。但如果是稀有版本或者保存状态非常完好的硬币,其价值会非常高。
举例来说,如果是一枚保存完好的袁大头一元硬币,且是稀有版本,其价值可能会达到数万元甚至更高。因为这样的硬币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相反,如果是一枚保存状态一般,且是常见版本的袁大头一元硬币,其价值可能会只有几百元。
总的来说,袁大头一元硬币的价值是根据其版本、保存状态和历史背景等因素来决定的。如果您有一枚袁大头一元硬币,建议您咨询专业的收藏品评估机构或者拍卖行,以获取更准确的价值评估。
袁大头值多少钱一枚
截至2020年1月,一枚普通的袁大头银元,其收藏的价格在550-700元之间。
但是还有一种袁大头银元的收藏价格高出普通版的上千倍,据悉,这就是民国三年“签字版”试铸币,上面标有“L.GIORGT”或简写“L.G”字样,由于该袁大头并不是用于流通,因此目前存世量极少,其市场估价更是达到了600万-800万左右。
扩展资料: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挺进大洋——王牌飞行员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发私信了,不懂的再问我
挺进大洋——王牌飞行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引子一轮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在海浪上,一波又一波闪闪浮动的涟漪,异常明亮。清晨的大海宁静极了,世界上的喧嚣、骚动仿佛在这里都消失了一般。在WM国光明山那长长的台阶上,一前一后两个身影在步步向上。那是老将军与他的警卫员,来看望他的战友们--光明山顶的"和平纪念碑"。脚下宽阔的大理石台阶层层上叠,向上伸延,两侧四季常青的松柏肃立,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触景生情,老将军的脸一下变得黯淡,心中好似有无法压抑的悲苦。登上一级台阶--一枚用花草编织的戒指;"二春"天真地说:我们拉勾吧……登上一级台阶--我们塔吉克是最坚强的;阿米尔一脸彪悍之气:有一线生机就要活下来,无论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强地活下来……登上一级台阶--天地之间最为绚丽的火光;雷明总带着那和蔼的笑意:我们是军人,就是要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登上一级台阶--天地间那个最具活力、最具野性的生命体;白云飞冷冷地瞥了一眼,背转……
一枚袁大头的价值多少?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扩展资料
大洋基本属性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洋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在现在有多高的购买力?
有超级高的购买力,因为在那个时候一块大洋能够在这边买半辆自行车了,是相当值钱的。
中华民国三年试铸样币
在现在都可以买普通价位的冰箱,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特别的值钱,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拥有。
在现在的购买力那当然是按照文物类来看待了,还是看看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比较直观些。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是多少?一枚大洋到底值多少钱?从现在来看,一枚“袁大头”最便宜也得500元人民币。191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的周树人,已经39岁,他已经下决心要在北京买房。他混得不好也不坏,虽在教育部当了七年公务员,但只混了个科长级的“佥事”,就连这个工作还是他拜托老乡蔡元培谋来的。他每月工资是300大洋。在当时,周树人的300大洋可以买下一套相当不错的四合院。周树人对房屋中介提的要求是:地段要好,要清静。
1919年,美国人狄登麦,狄登麦是一个很好奇的老外,这一年狄登麦刚好调查了北京的物价和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对于一户北京的五口之家来说,只要一百大洋,就足够他们还算体面地生活一年了。
周树人看了许多房子,但没有一套房子是满意的,因为这些房子都不够大。最后买下了北京八道湾胡同11号。这所房子有三进院落,三十多间房。房价一共是3500大洋。
胡适一来北京,就选了北京城中心区的一角作为居所,他和很多朋友一样,从没想过要在北京买房,究其原因,买房并没有租房合算。胡适在这里租房,这儿离北京大学近,租金当然很高,每月20元大洋。而当时对于每月260大洋的胡适来说租金也不过是收入的十三分之一,显然是不算什么。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他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他曾请朋友吃饭,十几个朋友吃一顿相当不错的饭,也不过是一块多大洋。
狄登麦在1919年写到:“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想象一块大洋在民国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客观的,应该说也具备很强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铜板
1块大洋=一百圆,可兑换180多个铜圆
1枚铜板=壹圆人民币
1串铜板=拾圆人民币
1吊铜板=佰圆人民币
1贯铜板=万元人民币
如果你是后生还敢吃俏食,一块大洋就仨铜板
—《红高粱》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128-140枚铜板。
铜板为铜元的俗称,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诞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板;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
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扩展资料: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成了流通主币。
民国时期,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亦即“铜板”。
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民国时期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元
旧时的一个大洋约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大家可以帮忙么?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一两黄金=10两白银
一两白银=1000个铜钱
1个铜钱在不同时期价值不一样
最高时期1个铜钱大约现在的8毛
少点就=现在的1毛左右
大样是国民政府的 1个大洋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不值钱
在值钱的时候=现在50=80RMB
一个大洋按北洋政府的规定相当于清朝一两白银。一两白银按今天的价格相当于一百六十至二百元人民币。按当时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三百元人民币左右。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1钱银子:一两银子=10钱银子
1吊钱:康熙所记,“银每两换钱一千文”,这一千,俗称一吊。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八》:“是日十三位道长,每一个马上人要钱一吊。一吊者千钱也”,说明,吊是以千计数。但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多少钱为吊,并不一致。旧时北京,就以一百个制钱或十个铜元为一吊。所以,一吊钱价值多少,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很难说出准数,最准确的答案,莫如就说是一吊钱。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鲁迅月薪多少?他的月薪放到现代算高薪吗?
鲁迅月薪是八百大洋,他的月薪放到现在肯定算高薪啊,当时一个大洋就可以让一家四口普通人过上一个月的好生活了啊。
鲁迅在民国时期月薪达到100多大洋。如果按照一块大洋200人民币计算,鲁迅的月薪放到现代就高达数万元人民币,的确是高薪了。
鲁迅先生的一生早年过的坎坷一些,小时候因为父亲早逝惨遇家道中落,在他的散文中能看见很多去典当东西的片段,好在他支撑下来了,从日本求学回来后觉醒,弃医学文,要用文学唤醒国人,而不是只靠自己的医术救几个人。
当年的鲁迅先生在国内著名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国内的第一篇使用现代白话文创作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受到了多方关注,并被编辑赏识作为当年民国作家的主力军,各大院校都纷纷朝他递出橄榄枝,并开出300大洋的月薪,请他去大学任教。
300块钱好像在现在的生活中并不算多,但参考当时的许多历史内容来看,其实300是一笔巨款,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例子,这本书的主角祥子,他的梦想就是可以攒下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作为人力车夫的祥子,辛辛苦苦地干了三年苦活累活才攒下100大洋,对比一下轻轻松松在大学教书每月就可获得300大洋的鲁迅,可见他的工资在当时是多么的高。
如果我们以现在的人民币来换算的话,当时的一枚大洋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800元人民币左右,而鲁迅先生的一个月工资,800(大洋)X300=24万人民币。
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收入比普通人说高一点,大学老师的月薪在300~400大洋之间,比如胡适先生,他在当教授后,第一个月就达到了280大洋工资。鲁迅比他还要多上20个大洋,可见鲁迅先生当年的收入算是中高档了。当时的鲁迅大学的虽然多给的多。他还可以靠着自己的笔头挣到各大杂志的稿费等等。
他的钱却从来不乱花,因为他有一大家子要养,好不容易攒钱在北京买了一个大宅子之后弟弟一家人也来投靠他,并很长一段时间都依靠他的收入来生活,
在文坛上一直长庚不辍的他地位已经超然,但是在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之后,他却依旧一心系国,不只是顾着自己的小家庭,还会时不时的拿出自己的工资来捐赠给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文坛上一直长庚不辍的他地位已经超然,但是在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之后,他却依旧一心系国,不只是顾着自己的小家庭,还会时不时的拿出自己的工资来捐赠给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末民初一两银子和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差多少?
在清朝电视剧之中,我们动辄听到主角们一出手就是几十两,几百两银子,完了还说不要找了,拿银票出来就像拿一沓一块钱一样。一两银子在古代到底多值钱呢?到了晚清是否大幅度贬值?和民国时期的大洋相比哪个更值钱呢?
在古代,一两银子的价值其实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唐朝和汉朝,经济发达,银子的价值比较高,相对来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到了宋朝以后,银子的价值渐渐贬低。但是总体来说,重金属的价值还是相对稳定的,没有贬值到随便一顿饭都要吃几十两银子的地步。
古代中国银子还是比较稀有的,根据古籍记载,在清朝初年,一两银子的价值还是十分可观,可以换到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了清朝末年,当时的一斤猪肉(差不多是现在的1.2市斤),百姓们用20文钱就能买到,一亩田地的价值保持在10两银子以下。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然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明朝,但成书时间是在清朝,对银子的价值描写更加贴近与清朝人们的生活。范进想要和岳父胡屠夫借钱,惹恼了胡屠夫,他开口就骂范进:“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
这虽然胡屠夫随口骂的一句话,但是也能看出两点信息:第一,当时的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只有几两银子,也能马马虎虎养活一家子了;而有一技之长的胡屠夫来说,杀一头猪也没有一钱银子,一年收入可以到30多两银子,也怪不得范进会找他来借钱了。
到了清朝中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银贱铜贵的现象,到了清朝末年,银价更低。史料记载,在光绪二十五年时国外列强争相购买中国的制钱,为本国积累铜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庚子赔款本来是以银子来赔款的,但列强随即就意识到了“吃亏”,强迫清政府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此时,大量的白银又回流到了中国,再一次加剧了银子的贬值。在民间富商之中出现了抛售白银的现象。
另外,银子的价值还需要看成色。十九世纪,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有碎银子、银元和银锭三种,成色不一,不好笼统地计算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1884年北京,一两银子可以买70多斤的大米。如果租房子的话,在当时的北京闹市区租六间房、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也就用一两多银子。看来当时的食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比较高,而租房也到了便宜到我们羡慕嫉妒恨的地步。
在抗日战争之前,我国的物价相对比较平稳。拿上海来说,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在20个银元左右,教师大概每个月有50元左右的工资,记者医生可以拿到月薪上百元,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一个月能拿到上千元的稿费,收入相当高了。而在当时,如果收入低于10元的家庭,都算是困难户。写到这里,大概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生活困窘的依萍在看到如萍20元的手链时顿时失控了。
再说在北京,在1911年-1919年之间,一个银元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大米,8斤猪肉。后来因为社会动荡,银元贬值,十年后一个银元差不多能买到16斤大米。在30年代,人们依旧可以用一块大洋请朋友吃一顿涮羊肉,或者带着女朋友去吃一顿西餐。
和清朝一样,当时在北京租个房子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月大概只要5到10元。可以看出,一块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强大的。而现在的资料大部分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数据,如果在小城市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大洋的购买力则会更强一些。
由此可见,大体上来比较,一两银子比一枚大洋的价值还是高了许多。